师说课题《师说》课时3考点、知识点1.了解作者韩愈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2.掌握文中生字,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理清文章结构,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4.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思想和谦虚好学的风气。学习目标(分层建议)一艺学院1.了解作者韩愈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2.掌握文中生字,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理清文章结构,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4.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思想和谦虚好学的风气。A部硕翰学院教学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4.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B部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韩愈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2.掌握文中生字,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理清文章结构,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4.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思想和谦虚好学的风气。重、难点(分层建议)一艺学院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3.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A部硕翰学院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B部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3.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4.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文中“师”的独特含义的理解,对作者超越“时代”(当时社会)的创新思想观点(“师”的含义及师生关系方面的观点)的理解是难点。学习环节和内容学生活动建议教师活动建议调整记录(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每节课都要喊“老师好”,用此表示心中对老师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二)关于文体“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三)走进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1.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研习课文内容。根据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3.学生举手发言,畅所1.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四)探寻背景: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五)课文分析1.第一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