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题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型新课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概述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史实的学习,培养阅读、理解、归纳、调查等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强化对中共领导的信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对外开放新格局难点1、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教学环节说明备注教学内容复习简要复习第一节内容,导入本专题。新课预习要求学生自主看书,将练习册上的知识梳理完成新课导入课程讲授解读课标、课前提示和题目,导入本节新课。本节知识结构;(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构建本节知识结构)一、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转移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策(这部分内容必修一已学过,略讲)二、对内改革:(一)改革概述1.改革的必要性:我国实行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2.含义: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本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3)目的——解放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5.指导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1)农村人口多,农民生活贫困,影响国家政治的发展2)人民公社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受挫2、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过程4、特点:“集体所有、分户经营”,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5、意义(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原因: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平均主义等)使企业失去活力。2、开始:1984.10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3、内容:中心环节、任务、管理体制三、开放:形成对外开放格局1、原因:1)长期实行封闭政策是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2)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我国实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3)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国策2、过程: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浦东区(重要标志)3、对外开放格局:(1)1979年7月----对广东、福建两省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措施。(2)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四个经济特区。(3)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4)1985年----开放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为经济开放区。海南为经济特区。(5)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4、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5、意义:有力的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小结作业布置及疑难解答完成练习册上的题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