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邻水县坛同中学高二语文《朱子语类》教案一、导入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二、作家、作品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三、具体研习1、齐读2、分析课文第一则老师读(1)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熟读、精思、不贪多(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2)由朱子的读书方法你会想起哪些名言警句?(3)对你学习的启示:译文:读书应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第二则指名学生朗读并思考:(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大路:天理小路:人欲“无克己工夫”(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译文:(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的时候,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工夫。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前边的东西所吸引着,自己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第三则(1)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义利问题(2)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