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三十九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1.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理念有重要关联()A.主政者,当以民为念,以德为本B.崇尚自然,清净无为C.提倡改革,追求法治和君主专权D.相互关爱,反对不义之战2.一位先秦的思想家认为:齐桓公致力于联系诸侯,维护封建秩序,是一位尊规守道的好君主。晋文公虽然协助周天子平定叛乱,却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大逆不道的人。这位思想家属于()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3.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157人,孟子61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孔子兴办太学,提高了儒学的地位B.孔子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较大C.孔子倡导“兼爱”“非攻”D.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依然占统治地位4.韩非子用《守株待兔》的寓言阐释法家主张()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C.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D.严刑峻法,加强统治5.“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6.“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君权神授B.格物致知C.心外无物D.天人感应7.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某时期儒家学说的有这样一段描述:“……它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最早造成上述影响的是()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顾炎武8.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9.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又今出榜散行晓谕外,更请父老各以此意劝率乡闾,教戒子弟,务令通晓,毋致违犯。”此则“乡约”有利于()A.规劝乡民“存天理,灭人欲”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D.强化政府对百姓管理10.顾炎武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实际上作者意在表达()A.理学悖离“五经”原旨B.孔孟之道为理学之根本C.取儒学之本,舍宋明理学D.用思辨方式来对待理学11.“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下列学者中可以被冠名为“启蒙哲人”的是()A.朱熹B.程颐C.王阳明D.黄宗羲12.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注重实用而非理论研究。他对一部科技著作这样评论:“……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丈量土地、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这部科技著作是()A.《石氏星表》B.《九章算术》C.《授时历》D.《本草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