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案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铁等物质的性质,在认识这些物质性质的过程中运用了观察、实验,比较等研究方法要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进行整合,并通过研究金属钠的性质,体验应该怎样更科学,更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并为学生提供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通过对氯气性质的研究,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怎样处理程序中每个环节的具体问题,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金属钠和氯气的性质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它们又非常适合用于做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载体。教学时应注意“方法主线”和“知识主线”的融合,即以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主线,以金属钠和氯气时性质为认识,研究方法和程序的案例,使其成为本节教材的暗线。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活动性栏目,在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方法和程序。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讨论,交流、以掌握研究方法和程序的内涵,而不是死记硬背相关内容。教材中的某些栏目中的问题,亦可作为作业提前布置,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观察思考》栏目的实验部分,可以改成学生实验,亦可采用演示的方式。实验前应提示学生观察,实验后可组织学生对反应现象的讨论,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现象进一步认识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果让学生动手操纵以体验“实验”的方法时,应注意规范学生的实验习惯,如目的明确,过程的观察和现象的记录,实验后的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同时要强调实验中的变量的控制。在教学过程中,不应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留出思考,讨论,交流的空间。在分散处理后要引导学生从物性,化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整合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在氯气的性质案例中,要注意,案例的研究是抽象出理论即方法和程序的载体,在实验中要适时进行安全教育。可以根据物质分类的角度引导学生预测性质,初步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之,最后要从两个角度进行总结。[学习目标]:1、熟悉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分析水和过氧化钠的反应,掌握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2、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的化学性质。3、通过观察和分析试验现象,体会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通过对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在归纳金属的性质及预测氯气的性质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学习重、难点]:知识点:过氧化钠和氯气的化学性质。过程方法: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过程中的应用及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教学过程]:复习钠的性质,学生板书。过氧化钠是钠的化合物是钠的化合物中最重要的化合物,它的性质有哪些?一、过氧化钠[引入]:实验(滴水点火、CO2点火),逐一分析[活动探究]过氧化钠的性质实验[内容]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滴水点火[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猜想]①可能有一种气体和另一种物质生成②反应过程中可能有能量变化现利用如右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一: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⑴打开右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观察到1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⑵实验中,还观察到伸入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实验二: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是什么?——CO2点火⑴小张猜想另一种物质是Na2CO3,小军认为不可能。小军的依据是:为了证实小军的看法,请你设计一个证明CO32-不存在的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⑵小军取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反应后所得的溶液呈性。[表述]由实验探究的结果,写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识整合:过氧化钠的性质-------用途学以致用:运输鱼苗时为什么不能撒Na2O2,而用微溶于水的CaO2;Na2O2为什么不能带上火车、飞机)[随堂练习]1.下列物质放置在空气中不会变质的是()ANa2OBNa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