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内容教学难点摩尔的概念教学目标目标制定的思想1.认知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摩尔的意义,了解引进摩尔这一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2)了解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与摩尔质量的关系;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应用能力,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1.目标具体化,明确化,便于上课操作。2.课堂教学体现能力立意和学生主体地位;3.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过程安排学习过程安排教学设计思想一、物质的量1、引课:由“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科学思维方法,即“化整为零”和“聚零为整”。2、由化学反应2H2+O2=2H2O引入:212分子个数微观4g32g36g质量宏观怎样衡量物质含有微粒的多少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介绍学生熟悉的物理量及其单位的规定。如:质量:衡量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单位:千克。规定:用铂铱合金制成的质量原器的质量为1Kg。引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并指出“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意义。物质的量:衡量物质所含微粒集体数目多少的物理量。二、摩尔1.指出摩尔是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基本单位。同时提出问题:1千克可表示物质的轻重,1米可表示物体的长短,那么对于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说,1摩尔表示什么意思呢2.阅读教材:让学生阅读教材P.36—P.37,在粗由学生回忆复述和思考,教师引导得出。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思考并阅读教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总结提炼出科学思维方法化学反应中宏观与微观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让学生明确“怎么学”通过阅读教材这一学习活动,重点训练1÷M读一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主要抓住书中下列5句话进行细读,对关键字进行反复理解。(投影)①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所表示的含义,实际就是含有一定数目微粒的集体。②科学实验表明:在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约为6.02×1023。③如果在一定量的微粒的集体中所含有的微粒数目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相同,我们就说该集体的这个量值为1mol。④1mol的任何物质所含的微粒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⑤阿伏加德罗常数能够通过实验测得比较精确的值,在这里我们使用6.02×1023mol-1这个近似值。3.练习与思考(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物质的量是指物质的数量。(目的让学生明确“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其中的“量”不能单独理解。②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目的让学生明确摩尔是微观粒子的计量单位。)③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目的让学生明确阿伏加德罗常数不是一个数,而是一个量,单位是mol-1)④1摩尔氧=1molO(目的让学生明确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要表达清楚微粒的名称。)完成下列填空①1molH2O中含有molH,molO;1molNa2SO4中含有Na+,molSO42-;1molOH-中含有mol质子,mol电子。②2mol12C质量为克;0.5molO2含有O2个;3.01×1023个O2物质的量是mol。③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三、物质的量与式量的关系1.阅读教材P.37—P.39,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1mol物质与其式量之间的关系。在独立思考、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完成。在互相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完成。让学生理解和明确物质的量(n)=粒子数(N)/阿伏加德罗(NA)自学能力通过解题活动让学生明确“学得怎么样”。把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在练习题中,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22.摩尔质量:1mol物质的质量通常也叫做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克/摩尔(g/mol)。3.物质的量之比等于系数之比,等于微粒数之比。四、小结1.基本概念2.相互关系质量(m)物质的量(n)微粒数(N)五、课外作业:一节一练学生复述师生共同完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评价与反馈1、通过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和思考,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及时反馈。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学得怎样”以及归纳推理、演绎推理能力。及时肯定或纠正。3、通过课内练习,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