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3周教学设计考点、知识点1、文言知识积累2、人物形象分析3、艺术特色赏析4、拓展延伸,高考链接学习目标1、硕翰:文章特色、高考链接2、A部:文言积累、人物分析、文章特色、拓展延伸3、B部:文言积累、人物分析、文章特色4、一艺:文言积累、人物分析重、难点重点:硕翰:拓展延伸A部:文言积累、拓展延伸B部:文言积累、文章特色一艺:文言积累难点:硕翰:高考文言文考点把握A部:拓展延伸B部:拓展延伸一艺:文言积累学习环节和内容学生活动建议教师活动建议调整记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展示汶川大地震的图片)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汶川大地震时的图片。08年的汶川大地震遇难6万9千多人,37万多人受伤。从触目惊心的图片也可以看出地震的危害特别大,因此人们想了解地震,预防地震。早在1900多年前,东汉时期的张衡对地震就很有研究,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检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一项发明比欧洲早1700多年。今天我们学习《张衡传》,进一步走近张衡。板书题目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完成这样两个目标:二:明确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了解张衡的成就,感悟张衡的人格魅力。上节课已经预习这篇课文了,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呢,老师要检测一1、思考讨论2、讨论与习题结合3、限时训练1、分层设置2、以学生学为主体3、学生积极思考参与4、环节教学,层层深入下,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张衡传,开始。三、检测预习1、齐读课文……同学们读的很流畅,字音把握的很准确,可以看出同学们很认真的预习了。我们掌握了字音,还要了解字义。请看多媒体,重点看红色和蓝色字的意义和用法。(Ppt显示重要的字词)2、解释字词……(停顿一会给同学思考的时间)哪位同学解释第一自然段的字词?……(可用笔做记录)Xx解释的怎么样,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见解?……好,解释(补充)的很好。问题预设:“因入京师”中的“因”解释成“趁机”还是“于是”?如果是“于是”的话,表示一种承接关系,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想一下张衡在三辅游学时,还不具备直接进入京师的能力,需要找到合适的机会,因此“趁机”比较符合他当时的身份。下面看第二段的字词,这一段请哪位给解释?……刚才我们了解一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但这样还不够,学习文言文,翻译句子更重要,考试时翻译占10分呢。3、翻译句子老师在文中选了4个句子供同学们翻译。翻译时除了解释字词的意义,还要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现象。请看第一句: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停顿等同学翻译)哪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翻译?……(记录)请坐,同学们觉得xx翻译的怎么样?……请说。……好,请坐。同学们说的比较全面了,老师再强调一下,这个句子翻译时除了准确解释“从容”“好”的意义,“虽”“而”“之”的用法,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调整介词结构后置的语序,请看老师给出的准确翻译:张衡虽然才能比一般人高(出许多),却没有骄傲自大的神情。平时举止从容,淡泊宁静,不喜欢与庸俗的人结交。(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用事实来检验地震的方向,完全相符,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看,从没有过这样的情况。(3)、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曾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可是感觉不到地面振动,京师的学者都怪它没有应验。(4)、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当时国家的政局日渐昏暗,大权转移到下边的人手里,张衡于是给皇帝写奏章陈述这些事情。问题预设:“权移于下”中的“于”是介词“到”还是表被动?因为有的翻译资料把这句话翻译成“大权被宦官控制”,可以引导同学们把“移”换成“控”来判断“于”用法。顺便提醒同学们注意上下文,自己独立思考,尽量少看现成的翻译。同学们在字词方面还有没有疑问?……文言文的学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就是对文本的理解和探究;一方面是“言”,就是解释字词,疏通文意。刚才我们对字词句作了梳理,下面该对文本进行解读了。四、文本解读从题目可知,这是一篇传记。传记是记述一个人的生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