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习题课知识要点:一、焓变(△H)反应热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差值即焓变(△H)决定。在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放热反应△H0吸热反应△H0焓变(△H)单位:KJ/mol二、热化学方程式定义: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时应注意:1.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对于25℃、101KPa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注明)。2.所有反应物和产物都用括号注明它们在反应时的状态。3.各物质前的系数指实际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4.△H单位KJ/mol中每摩尔指的是每摩尔反应体系,非每摩尔某物质,其大小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5.对于可逆反应中的△H指的是正向完全进行时的焓变。三、测定中和热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H=-57.3KJ/mol实验:中和热的测定见课本思考:1.环形玻璃棒的作用2.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四、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假设反应体系的始态为S,终态为L,若S→L,△H﹤0;则L→S,△H﹥0。【典例精析】例1.已知25℃、101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①C(石墨)+O2(g)==CO2(g)ΔH=-393.51kJ/mol、②C(金刚石)+O2(g)==CO2(g)ΔH=-395.41kJ/mol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解析】根据盖斯定律,将①式减去②式,得到下列热化学方程式:C(石墨)==C(金刚石)ΔH=-1.90kJ/mol说明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吸收的热量作为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在金刚石中,也就是等质量的金刚石具有的能量比石墨高。A选项正确。例2.氢气、一氧化碳、辛烷(C8H18)、甲烷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相同质量的H2、C8H18、CH4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B)AH2(g)B.CO(g)C.C8H18(l)D.CH4(g)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假设其质量皆为1g,则它们放出的热量分别为:H2:CO:C8H18:CH4:例3.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ΔH1>ΔH2的是(AC)A.2H2(g)+O2(g)=2H2O(g)ΔH12H2(g)+O2(g)=2H2O(l)ΔH2B.S(g)+O2(g)=SO2(g)ΔH1S(s)+O2(g)=SO2(g)ΔH2C.C(s)+1/2O2(g)=CO(g)ΔH1C(s)+O2(g)=CO2(g)ΔH2D.H2(g)+Cl2(g)=2HCl(g)ΔH11/2H2(g)+1/2Cl2(g)=HCl(g)ΔH2【解析】此类题目考查了学生运用热化学方程式的有关知识和物质状态与反应热关系的知识来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解题过程中容易混淆放出热量的多少与ΔH大小的关系,突破方法:放热反应,ΔH<0,为负值,所以放出热量越多,ΔH就越小。A选项中气态水变成液态水还要放热,故ΔH1>ΔH2。B选项中固态硫变成气态硫需吸热,故ΔH1<ΔH2。C选项一氧化碳继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放热,故故ΔH1>ΔH2。D选项,后一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为前一反应对应物质的一半,故ΔH1<ΔH2。例4.为了测定酸碱反应的中和热,计算时至少需要的数据是①酸的浓度和体积②碱的浓度和体积③比热容④反应后溶液的质量⑤生成水的物质的量⑥反应前后温度变化⑦操作所需的时间A.①②③⑥B.①③④⑥C.③④⑤⑥D.全部【解析】所谓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在本题中,生成水的量可由酸、碱的量决定,而反应的热效应可由公式Q=Cm(T2-T1)求算。由于酸、碱的稀溶液的密度可近似认为1g/cm-3,因此当知道①②时,也就确定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再利用溶液的比热容和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值,即可求出反应的热效应。针对性练习【题1】已知X+Y==M+N为吸热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