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恶搞”现象材料作文写作示范及参考关注“恶搞”现象,守望精神家园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薛业忠编写【话题引入】“董存瑞为什么牺牲?因为被炸药包上的两面胶粘住了”“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现在,网上“恶搞”不再只停留在一般的、娱乐性强的搞笑,从炒作雷锋的初恋女友到“恶搞”短片《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许多为人们所熟知景仰的历史英雄人物,千千万万青年的精神偶像被一再丑化调侃。“恶搞”背后,究竟代表着怎样一种“青年文化”与精神状态?这些对红色经典的“恶搞”,究竟是创意,还是无知?亲爱的中学生朋友,看到这样的“恶搞”,你的思想感情有没有一丝的沉重感?你觉不觉得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很有必要?请阅读我演绎的这则材料,然后在自己的情感窖池里多酝酿、多孵化,写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材料演绎】一、高雅文化的缺失为“恶搞”腾出生存空间“恶搞”作为一种对以往历史事件、价值观念以及所宣扬事物的反叛,是当今社会的特征之一,是价值多元化的一种表现。它以庸俗化的表现手法颠覆被大家视为神圣的事物,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打破传统审美观念,使人们从中得到欢乐、快慰和宣泄。现代化的社会具有世俗化、多元化两个特征,而“恶搞”正是这两大特征的集中体现。但是,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为什么有一些人要选择“恶搞”这种低俗化的手段来自我取悦呢?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反思的问题。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市场化的社会,文化也是一个市场。如果高雅的、能够激发美好情感的文化没有充分占据市场,就会有低俗的东西乘虚而入。所以,正是高雅文化的缺失使低俗之物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可能。当然,我们所说的高雅文化并不一定是让大家去听帕瓦罗蒂,去看《天鹅湖》,而是指那些可以激发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的东西。而现在许多“恶搞”作品都带有消极的甚至色情暗示的成分,虽然它们展现出的滑稽令人爆笑,但是值得回味的东西非常贫乏。任何社会都需要娱乐,娱乐是人的天性,也是社会应尽的义务,但是重点在于娱乐什么东西。如果我们的娱乐情趣都集中在这些方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庸俗和悲哀。此外,“恶搞”对年轻人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年轻人,特别是小孩子喜欢新鲜,好奇心强,他们对学校中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已经十分反感。而“恶搞”恰恰与传统的教育思想、价值观念背道而驰,迎合他们的反叛心理。因此,我们虽然不必视“恶搞”为洪水猛兽,但也决不能对其掉以轻心。对于那些低俗的“恶搞”,我们应该用高雅文化与之争夺市场,依靠媒体的正确引导营造健康纯净的文化氛围,通过网上的争论使社会大众认清正确的取向。(郭兴华)【点击】“正是高雅文化的缺失使低俗之物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是啊,仅停留在忧患上是难以解决问题的,让高雅文化占领阵地确实很重要。二、“恶搞”主流缘于某种无知有一些年轻人对“恶搞”持宽容态度,这是事实,而这究竟说明了什么?有人说这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反拨,或者是年轻人个性的变相表达,在这个判断上,有人认为对这一现象可以“鼓励”,有人认为年轻人的价值观正在发生某种变化,但我觉得以上的判断有点言过其实。实际上年轻人面对“恶搞”时的心态没有那么复杂,一看,觉得有趣,再看,看出其中作者的“智慧”,然后就不会想得太多。没有多少人觉得它在替自己变相表达什么,并且心存感激;也没有多少人在心里觉得主流文化受到嘲弄,进而欣喜异常。以“主流反拨”“个性曲折表达”来看待年轻人,与其说是对年轻人的拔高,不如说是对用心爱心专心117号编辑1他们的误解,他们不会以如此“深刻”的解释来面对在他们眼里纯粹娱乐的东西。其实,这个现象只能说明一点:在部分年轻人心中,对主流文化的东西缺乏某种情感的积淀,进而当面对“恶搞”时,他们在情感方面没有本能的反应,进而也无法在理性上趋于“强硬”。他们只是在看一个对自己对社会似乎都“无伤大雅”的东西,一笑了之。不过,这也是让人很遗憾的地方。“恶搞”真正让人担心的不是部分年轻人对主流文化正在排斥,而是正在疏远,内心的距离在疏远,“恶搞”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