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考动向,遵循学习规律,探究学习方法——浅谈如何提高诗词鉴赏的教学效率走过高三的人说,高三是人生履历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可正处高三的学子,总是有太多的迷茫与困惑。究其原因:高三的课堂教学太沉闷,多是复习旧知识,或是评讲试卷、练习;容量大、节奏快。常常呈现的状态是:老师不停地讲解,学生紧张地听记;老师讲得吃力,学生学得疲惫。究竟每节课有多大收获和提高,似乎无从衡量。鉴于这样的现状,反思高三阶段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不容忽视。如何增强高三复习课的有效性呢?在这里,我以诗歌鉴赏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看法。诗歌鉴赏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一项调查显示,有80%的考生认为诗歌鉴赏题是所有语文试题得分难度最大的题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诗歌鉴赏素材浩如烟海,似有不可捉摸之特点;另一方面,古代诗歌是文言的最集中表现形式,语言的跳跃感及古今语序的不同决定了其解读的难度;再者便是写作背景知识把握方面的障碍。这些都是考生读不懂诗歌的“硬伤”。但不管怎样,诗歌鉴赏都是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把握高考动向,洞悉近几年高考的诗歌鉴赏命题特点,对2010届备考有着重要的意义。把握高考动向仔细研究近五年全国各省高考试题,会发现诗歌鉴赏题呈现以下共同特点:一、体裁丰富,诗、词、曲都有涉及。唐宋诗两分天下,宋元词平分秋色,曲也偶尔点缀(09年重庆卷)。元词出现在2009年的高考试卷中是今年诗词鉴赏的一大特色。诗歌创作年代考查范围大大扩展,这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除唐宋元三代外,上溯至魏晋诗歌(06北京卷),下推及清诗(08年北京卷、09年重庆卷)和近代诗(06年山东卷),局面多姿多彩。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看来新课程标准对高考的介入,值得备考的师生关注。二、立足课本,题材扩大。今年高考诗歌题材遍及田园、山水、咏怀、送别、羁旅行役、边塞、风物、咏史等多个侧面,覆盖面广,不少地方所选诗歌的作者还是广大中学生所熟悉的,甚至有课本读本上的诗词。如全国卷(Ⅰ)姜夔的诗,四川卷陆游的诗,广东、天津卷杜甫的诗,上海卷白居易的诗,辽宁卷欧阳修的诗等,都是熟悉的作者;重庆卷考查的孔尚任的《问秦淮》、江西卷的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宁海卷辛弃疾的《鹧鸪天》等,更是源自课本读本。这些都是考生熟悉的,能让他们一定程度上避免心理紧张,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因此,在复习备考时,我们要回归基础,关注课本、读本,积累相应信息。三、考察全面,综合性题型成为共性。不论是前几年流行的对比阅读,还是09年的单诗鉴赏,诗歌鉴赏综合性命题已成为共识,从题型上看,主观题的地位已无可撼动,在单纯的常识考查与字词理解兼顾的同时,更多地考查了全诗的思想感情与表达技巧的综合鉴赏评价,很明显,诗歌命题是更着眼于整体理解了。如湖北卷06年考景的寓意,怎样融情于景;07年考表现手法,思想感情;08年考意向的象征意义,作者的人生态度。可以看出,今后诗歌考查中艺术手法运用与表达效果(作用)分析将是重点,备考复习中应是重中之重的要点。四、分数有增加的趋势,但试题难度系数降低。从诗词鉴赏题的分值来看,09年最少有6分,最多11分,呈增加趋势。在诗词鉴赏的五个考点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得最少,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设问最多,这实际上是降低了难度。今年的考题设问明确,也便于考生思考和回答。“理趣”“情趣”的问法,写作手法的提法,都是今年高考诗词鉴赏的新变化,但难度并不大。基于上述分析,2010年备考复习应当针对高考动向,遵循学习规律。遵循学习规律作为毕业班语文教师,把握了高考动向,还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要求,了解新课标特点,探索每个考点的学习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指导教学。针对诗歌鉴赏题的特点,我们可以尝试遵循以下学习规律:一、广泛阅读,拓宽视野。要了解不同时代代表诗人的风格及大体流变,不仅做到知人论世,更要因诗入题,以诗解题。平时训练不能再只局限于唐诗宋词元曲,值得注意宋诗与清诗的鉴赏,同时应当兼顾读本的内容,不可废弃。二、积累各种鉴赏术语。综合性开放题型的考查已成趋势,对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