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2.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幽默,文笔的娴熟、老练。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学习要主动,要有探究精神,多发问,多思索。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文章的中心意思。难点,即文章重点所在,重点理解难句的含义解决办法:1.本文虽是自读课文,但写得相当含蓄甚至隐晦,要准确把握中心意思,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因此,教师的指导、点拨很重要,相关之处可以进行必要的讲解。具体做法是,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然后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及对相关内容的补充,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而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2.课前印发材料:本文涉及到的《伊索寓言》中的九则寓言。学生活动设计1.复述《赫耳墨斯的雕像》与《蚊子和狮子》这两则寓言。2.编写文章结构提纲。3.课前阅读材料(本文涉及的《伊索寓言》中的九则寓言的原文)。4.讨论问题。5.学生谈谈对本文的感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谁还记得初中学过的《赫耳墨斯的雕像》与《蚊子和狮子》这两则寓言?复述一下大意。学生回答,教师作补充、订正。谁知道这两则寓言出自何处?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腊著名的寓言汇编。相传是公元前六世纪萨摩斯岛上一位名叫伊索的奴隶所作。传说中的伊索,面貌丑陋,才智超群,善讲寓言故事,曾争得了自由。但最后因攻击权贵,被加以“亵渎神灵”的罪名,投岩处死。用心爱心专心《伊索寓言》实际上是由后人收集加工而成的,里面还夹杂有印度、阿拉伯和基督教的故事。它主要反映的是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了他们丰富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其中大多数是动物故事,形象生动,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艺术上普遍地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各种动物、植物以及非生物人格化,像人一样思考、言谈和行动,形象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伊索寓言》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讲了一个道理,千百年来,人们在阅读时也在理解、领会着这些道理。然而,社会和时代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今天的人们再阅读《伊索寓言》时是否会有一些新想法、新感受呢?这需要有质疑的精神,需要有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有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而这些,又恰恰是同学们所欠缺的。如何去做呢?仔细地阅读一下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相信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板书“读”及作者钱钟书)二、明确目标1.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2.认识读书与思考的重要性。三、整体感知1.学生第一次阅读全文。[要求]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②结合文下注释,落实字词。2.学生阅读文后附录,了解与作者有关的知识。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生第二次阅读全文并阅读补充资料,要求弄清以下问题。(1)在《伊索寓言》中,这九则寓言分别讲了什么道理?(2)作者重新解说了九则寓言,他的新见解有哪些?(3)作者重新解说这九则寓言的用意何在?(4)第三自然段里谈到寓言“有很多浅薄的见解”,体会“浅薄”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1)答案见补充材料。(2)答案见课文。(3)作者表面上是重新解释寓言,实际上是对人性的批判和嘲讽。比如处世圆滑、虚伪、自我膨胀没有自知之明、嫉妒等等。几乎每一则故事都是对人性的某一方面的揶揄与讽刺。(4)联系全文,“浅薄”在文中不是贬义词,而应理解为:单纯、纯朴。2.学生重点阅读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思考:文章第一、第二自然段都说了什么?有什么含义?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用心爱心专心第一自然段谈到了由人性的某种弱点而导致的偏见;第二自然段谈的是由这种偏见而带来的历史观。这两段在全文中起很关键的作用。正是因为作者对人性自我的深刻认识,才有了他对伊索寓言的重新解读。3.学生重点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思考:同是面对伊索寓言,作者的观点与卢梭的观点既有一致之处又有分歧,一致之处是什么?分歧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分歧?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和卢梭都反对把伊索寓言当作儿童读物,但出发点不同。卢梭主张返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