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备课资料合作与讨论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提示: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2.阅读第二段,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提示: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精神苦痛,感人至深。3.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提示:从三方面看:第一,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第二,“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第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4.如何认识司马迁的生死观?提示: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司马迁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得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如果现在死了没什么价值,则要避免无谓的牺牲,以求作出更大的贡献。历史上如韩信受胯下之辱、季布为人奴而不死、伍子胥乞食江上等都是忍辱发愤的著名例子。总之,司马迁绝不是倡导怯懦苟活,而是要让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发挥出它的更大的能量,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知识运用一、文言文阅读题型【例】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曾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竞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主事。固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中,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①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敲,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担帝时,尚书同郡扬乔上书荐曰: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