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冶铁业的发展,煮盐、纺织、漆器等手工业的进步。商业和城市的兴盛。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战国时封建制度的确立。二、能力培养目标1.帮助学生回答“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2.指导学生总结整理“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世界领先的情况”,从而培养综合概括能力。3.指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商鞅变法为什么成功,以及他在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1.封建制度下的农民,地位比奴隶制度下的奴隶有了改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这是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主要原因。这说明,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较先进的社会制度终究要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2.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以及手工业方面的成就,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以及我国古代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3.变法运动推动了社会前进。我国古代通过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封建制度终于确立。历史说明,人类社会总是通过变革和革命取得不断发展的。教学要点一、农业的发展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2.农业技术的进步3.都江堰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1.冶铁业的发展2.煮盐、纺织、漆器等手工业的进步3.商业和城市的兴盛三、商鞅变法1.大量私田的出现和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2.变法运动的兴起3.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用心爱心专心四、封建制度的确立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农业的发展,尤其是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和封建制度的确立。本课难点:通过商鞅变法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因果关系的教育。二、“农业的进步”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恩格斯说“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45页。,我国封建社会是农业社会,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上,所以先从农业讲起。这一目需要讲明四个问题:1.铁器和牛耕。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更和发展开始的,所以先讲铁器的使用。这个问题涉及冶铁技术的进步和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又谈到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依据是考古发掘和文字记载。需要把上述四条线组织成学生易于接受的简明过程:根据文字记载,我国大约在西周后期开始有铁器,春秋前期齐国已使用铁器。但那时使用的是块炼铁,不可能普遍推广。根据考古发掘和文字记载,至迟到春秋后期,我国已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铁农具得到比较快的推广。到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逐步代替了铜、石制农具,使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正如恩格斯所说:“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和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讲这个问题时,要特别指出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处于世界上遥遥领先的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另一个标志是牛耕的推广,故合并叙述。插图《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教师可指导学生看,但不作要求。关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部分,是用小字写的,是为了说明问题,不要求学生记忆。2.农业技术的进步。畜力与铁器的结合,给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当时人们已经力求“深耕易耨(nòu)”。课文从因地制宜、掌握农时、施肥选种等几方面说明农业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农业技术的显著进步,开创了我国农业上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在这里还应该提出农田施肥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而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所总结的农业科学原理,比同时期罗马农学家伽图所写的农书深刻得多。3.都江堰。春秋战国时,人们已认识到土与水是农业的基础和命脉,即所谓“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冶铁技术的进步,给兴修水利提供了比较锋利的铁工具,能够大规模地挖掘泥土,开凿山石,所以水利灌溉事业在这个时期有较大的发展。讲都江堰时,应参照“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分布和商业城市图”,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