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课文赏析一、赏析要点1.这篇作品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的阴凉下散步、嬉戏时,由眼前的景自然地引出了故乡的榕树,进而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人物、事件和景物,抒发了蓄积在心头的对于故乡的真挚眷恋的感情。在写对于故乡的回忆时,作者的思绪是激荡飘逸的,印象是清晰深刻的。尽管所回忆的内容,多数只是琐碎平凡生活的掠影,但正是这些材料,表现了故乡的淳朴可爱可亲。这正是作者思念故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篇作品感情深厚,语言明快、流畅、优美、绘声绘色,有不少段落就像图画一般美丽,又像诗歌一般充满激情。特别是对于大榕树的描写,尤为精彩。作品的结尾处写到:“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这发人深思的问句,把作者的思乡之情引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阅读本文时,要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系点,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在构思上作者善于设置“文眼”。“文眼”是作品的思想和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焦点”,围绕这个“焦点”,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意思高度凝聚。榕城是作者早年在尘世上“物质”的家园,更是他“精神”的故乡。故乡的榕树幻化出一幅幅迷人的意境,凝聚为一缕缕思乡的恋情。牵动游子感情的往事历历在目:女人们祈求榕树之神赐福;榕树下的石板条在早、中、晚供人们享用和满足——醇厚的民俗;母亲用榕汁为“我”治癣,祖母蹑着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唠唠叨叨”的神态,慈爱善良,使人难以忘怀——博大的母爱;榕树总是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浓郁的美景;还有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无限的眷恋。作者回忆故乡往事的部分看似散漫,如无限放飞的“风筝”,实际上被一条绵绵的思乡之“情”暗暗地牵着。作者怀着流动的情感和情绪,任意地挥洒笔墨,对笔下的内容进行排列、组合、调度或画面拼贴。一改传统的时空顺序排列而在跌宕起伏的感情世界里,听凭灵魂的自由抒展和自在徜徉。文章从头到尾由情感推动着全文的建构。作者绘出的一幅幅可感的艺术画面中,最充分地流露出作者不忘故乡土地的哺育之恩,统一在作者从心底里流露出来的浓得化不开的怀乡情愫(即“文眼”上),洋溢着诚挚真切。3.《故乡的榕树》在风格上表现了一种诗意美。“抒情性的作品看来仿佛是一幅画,但主要之真实则不在画,而在于那幅画在我心中所引起的感情”。作者把对故乡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与抒发自己主观的思乡之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景物写得细腻,又具有绵密深厚的情致,充满着诗意,使文章达到写景的绘画美与抒情的真挚美水乳交融的境界,出色地完成了意境的创造。“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情溢于海。”作者满蓄的思乡之情是“故乡的榕树”所盛载不了的,作者在文章的最后,缘物生情,直抒胸臆,连用两个设问:“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呀,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用形象生动的诗一般的情趣和语言,把思乡之情进一步推向巅峰,流溢出耐人寻思的韵味。最后文章以“故乡的榕树呀……”结尾,来唤起读者的共鸣和联想。问“君”能有几多“乡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切都在这省略的不言之中。“故乡的榕树呀……”既是作者心灵情绪的自然吐露,也浸润着作者诚挚真切的情意,有一种诗意的含蓄美。二、赏析实践阅读下面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住所左边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不知什么时候,榕树底下辟出一块小平地,建了儿童玩的滑梯和亭子,周围又种了蒲葵和许多花,居然成了一个小小的儿童世界。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吧,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或是坐在绿色的长椅上看孩子们嬉戏,自有种悠然自得的味道。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