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复习第五章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泾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一)二、教学目的要求:北宋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既有维护国家统一、有利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四、主要教法:分析、提问五、教具及现代化教学技术设计:投影仪阶段特征:最重要的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进一步融合。具体表现在(1)封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汉民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2)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先后建立政权并完成封建化过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3)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均超过前代,对外贸易占突出地位,封建经济向边疆地区扩展;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4)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科学技术继续领先世界,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基础知识:1.北宋政权建立的时间、标志、建立者;北宋是如何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的?2、北宋是一个大统一的王朝吗?为什么?3、宋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哪一项是釜底抽薪?4、科举制在北宋又有了什么发展?王安石又是如何改革科举制的?其目的是什么?重点阐释:1、北宋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宋初的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专心爱心用心1(一)问题:国家分裂,十国割据,武将权重,威胁中央集权。辽占据幽云十六州。解决: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到979年宋太宗消灭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为防止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再次出现,宋初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司法权。宋太宗两次对辽用兵,均告失败,从此宋军由进攻转为防御,统治者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反映了北宋统治者的虚弱。2、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3、北宋政府是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试评价之。(一)集中军权措施有:①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兵权,又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②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③设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④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防武将专权。原则:“强干弱枝”,“内外相制”。集中行政权(1)中央;(2)地方集中司法权和财权评价(参见教材)4、北宋中期面临哪些严重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王安石变法取得了哪些效果?为什么会失败?给我们哪些启示?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论。关于变法失败的原因,教师可结合变法内容和有关史实,引导学生认识:(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专心爱心用心2阻力;(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教师应强调,第一点原因最主要。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权益,所以,不可避免地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可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从变法的性质、变法的进步性等方面去理解,最后由教师概括总结:(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应肯定变法的进步意义:(1)变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