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立项号2011XKT-ZXDL014课题名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负责人邵碧莹所在单位周至县第一中学结题报告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结题报告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和教师必须以课堂为切入点,落实新课标,提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从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本课题结合自己和同事们的教学实践,主要从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多个因素方面进行探讨。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界定1、课题提出的背景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仍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可谓是“穿着新鞋子,走着老路子”。为使学生学得“扎实”,教师拼命地“细细讲评”,学生被动地、无奈地“听练”——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面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困境,我们必须穷则思变,寻找出路,“扬汤止沸,莫若去薪。”到哪里去寻找出路呢?----课堂上。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的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2、课题的界定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科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通俗的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而高效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就能很好地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它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也是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二、理论依据及意义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有效性,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质量完成文化知识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概括地说有效教学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整个课堂体现了有效、高质、创新特点。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如下:1、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