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新集中学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次”、“修”、“与”、“因”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二、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三、作者介绍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兰亭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四、朗读课文癸()丑会稽()修禊()流觞()曲水游目骋()怀放浪形骸()曾()不知临文嗟()悼趣()舍万殊齐彭殇()(2)文学常识王羲之(303年——361年)字_____,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后居会阴稽山阴(今浙江绍兴)。被人们称为______。其书法如其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代表着其最高书法成就的《兰亭集序》被誉为________。五、探究性学习第一部分:1、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也”(2)人物:“群贤……少长……”(3)环境:“此地有……,又有……”,(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6)感受:“……信可乐也。”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2、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第二部分人们常说“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为什么这一段却让我们咀嚼到痛感呢?①提问: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明确:“痛”。2、本段作者概括了两种生活态,用文中的话回答。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3、接着明确作者的“痛”是什么?明确;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3)第三部分1、前面两部分分别讲到了“乐”和“痛”,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转变呢?请一位学生朗诵,师生一起感受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明确:悲。2、我们如何理解“悲”?明确:钱钟书曾说“目光放远,万事且悲”。魏晋时代,由于社会黑暗,现实残酷,人们便转向了内心世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