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教学目标: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细品味,课堂上可让学生充分讨论,集思广益,通过评点理解课文三、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预习知识刘亮程是近年来在众多作家中独树一帜的作家。首先在于他的选材与众不同,他写的东西来自于远离城市的一个边远的乡村,不仅如此,他所写的乡村里的故事又大多是他青少年时的往事。这样就给今天的青年学生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城市的学生,更难以体验到那种过去的穷苦落后的乡村生活。这是一个难点,应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通过教师讲述、观看多媒体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一下“过去的村庄”。1、在预习的基础上补充强调刘亮程的情况。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现在新疆文联工作。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2、观看乡村生活图片。3、对家、故乡含义的认识。故乡是你多年生活的地方。你曾在那里呱呱落地,跟妈妈牙牙学语,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感受过初次的激动,结识了最初的朋友,启迪了你的智慧之窗。故乡就是你的母亲,她教过你,呵护过你,好好研究你的故乡吧,认认真真地研究她的每条街道和她的居民吧。——[意大利]阿米琪斯《马路文明》人可以另外选择居地,但没法重新选择生命之源,即便这里有许多你无法忍受的东西,即便这块土地曾经被太多的人口和太多的灾难压榨得疲惫不堪气喘吁吁,如同一张磨损日久的黑白照片。你没法重新选择父辈,他们的脸上隐藏着你的容貌,身上散发出你熟悉的气息,就埋藏在这张黑白照片里。——韩少功《世界》故乡≠家故乡≠出生地故乡≠旅游景区故乡是恒久的烙印,是精神家园,是精神的归宿地,是根。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读书要读出什么?A、读懂作者;B、读出自己。(一)读懂作者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合作讨论(1)文中“今生今世的证据”指的是什么呢?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2)作者认为以往的生活需要证明吗?为什么?(3)如果以往的一切证据都消失了,故乡还在吗?3、评点评点是做读书笔记的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读书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大家最好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大家要学会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就是要展开想像,进行质疑。在评点中要力求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作者与编者,都是如此。首先要立足文本,精读文本,先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活。(1)评点方法与过程A、画出评点的原文;B、从内容、情感、手法等方法进行评点。(2)示例:示例一、原文: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评点:第二句的三个动作用“随便”修饰,表示出不懂珍惜时的随意性,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懊悔。示例二:原文:(第4段)评点:第4段连续用了七个反问来深刻表现“我”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即消失过去无法证明,细腻充分地表现了对故乡生活的深深依恋。连用六个“真的”,写出失去证据后的无奈。这里的描写非常的细致动人。(3)其它可能用到的评点。第1段第二句的三个动作用“随便”修饰,表示出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