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知识,学习和掌握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洞察世相、了解历史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二、相关文体知识了解新闻的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明确:新闻的一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新闻的主要结构: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大标题,有时也有引标和副标。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三、理清行文思路,筛选相关信息。本文结构梳理:导语:(1段)主体:(2—10段)结语:(11段)1.在《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哪四个场景?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明确: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场景二:下午6:15,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降英国国旗。场景三: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最后一次降下米字旗。中国国旗升起。场景四: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坐船离开香港。象征意义: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统治权,中国恢复香港主权2.作者插入了哪些新闻背景,谈谈其作用。明确:①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作用: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②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作用:这句话平实的语言,对比的鲜明,其中之一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③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作用: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忘记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作者心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语言含蓄,很有分寸。四、重要句子解读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好在哪里?明确:①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②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2.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明确: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这短短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为什么“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大新闻?2、这篇新闻有何独特之处?为何成为新闻史上的名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读完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一定的收获和感受,也提出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