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三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同步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1.《信陵君窃符救赵》2.第一册文言文复习一16.信陵君窃符救赵学习重点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学习内容一.时代背景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时,“士”便应运而生。“士”是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门客”在那个时期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掌握政策、运用策略,掌管外交和军队。各国的贵族为了图谋功业,都大量收养门客。但门客中的某些人因为确有才干,所以他们也要辩识真正思贤若渴的明主才能投奔,这样又促使一些贵族具有礼贤下士之风,达到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斗争胜利的目的。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司马迁为四君立传,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读史传要注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窃符救赵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斗争所作的杰出贡献。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于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本文虽是节选,却占原文三分之二篇幅。被删节的部分有:①信陵君有客能知赵王阴事;②留赵后,却赵封,与赵处士毛公、薛公游,倾平原君客;③秦日夜伐魏,魏数请信陵君,乃归国;④将五国兵破秦军于河外,逐秦军至遂谷关;⑤魏王曰闻毁言,使人代公子将,公子病卒。从传记的大体内容可以看出,信陵君是个悲剧人物。他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并未得到发挥。课文中说:“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这大约是指前266年以后的事。尽管如此,“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窃符救赵,又是违背魏王意愿的,虽然取得很大胜利,但公子仍不敢回来。留赵十年,秦军“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才迫不得已请他回来,做了上将军;可是击败秦军后又免去他的职务。“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卒后18岁而魏亡。信陵君的悲剧命运跟魏国的衰亡过程是相始终的。二.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叙述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经过,赞扬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勇于改过,守信重义、急人之难的可贵品质和他的政治远见与爱国精神,揭露了战国时代各国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三.篇章结构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信陵君的身分和他“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开头介绍身分是史传的体例。“仁而下士”为一篇之纲。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信陵君结交侯嬴和朱亥,为下文写侯嬴献策和朱亥椎杀晋鄙设伏。这是铺垫。这部分分为两层:第1层:新迎侯生。(详写)第2层:数请朱亥。(略写)第三部分(5─12自然段)写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是文章的主体。(一)(5自然段),交代秦围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事件背景)(二)(6自然段),写平原君论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情节开端)(三)(7—8自然段),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朱亥与公子俱行。(情节发展)(四)(9自然段),写朱亥椎杀晋鄙。(高潮)(五)(10自然段),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结局)(六)(11—12自然段),写侯生北乡自刭,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尾声)四.内容分析《信陵君窃符救赵》从内容上看分为三个部分。文章第一、二部分为第三部分窃符救赵作了铺垫。第三部分写窃符救赵成功,正是上文所写信陵君“仁而下士”“交结侯嬴”的结果。窃救符赵过程,是全文的主体。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第1自然段按传记文章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这样的身份、地位,才会有收养门客的需要。第2自然段,介绍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德及其门客之多。正因为他“仁而下士”,才使他收养门客成为可能。第一部分是为下文作铺垫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