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三、教学课时:2课时(总第课时)四、教学日期:第一课时一、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二、本杂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明确:①闭关主义②送去主义③送来主义④自己来拿。1、分析“闭关主义”问: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2、分析“送去主义”问:“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问: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3、分析“送来主义”问:“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4、总结:闭关主义,实行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三、承递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8节论证的应该是——怎么拿来。四、分析比喻论证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明确:⑴“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2、联系“大宅子”这个比喻,说说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究竟分别是什么意思。明确: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批判了“拿来”的三种错误态度。进而提出了拿来主义的正确原则:占有,挑选。3、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对“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用平实的语言,该怎么表达?明确:有害无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4、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5、模仿归纳1—7段论证思路的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五、最后一节总结全文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