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邗江区瓜洲中学高一历史《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精品教案指导思想:以一本必修为主,联系其它两本必修和本必修涉及的选修内容,以人教版为主综合岳麓版、人民版,在联系中加深理解。【学习目标】考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知识与能力:西汉、隋朝、唐朝、宋朝、元朝制度。2.过程与方法:记忆基本要点;交流基本看法;史料研读、问题探究;广泛联系,注意发展的变化的研究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央集权制度创新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制度保证。【重难点】北宋制度创新。【预习案】记忆理解基本史实,岳麓版、人民版、选修可记可不记。1.朝代架构。1】西汉。前202-公元9年,汉高祖、汉武帝,都长安。2】新朝。9-23年,王莽。3】东汉。25-220年,洛阳。4】三国。曹魏,220-265年;蜀汉,221-263年;东吴,222-280年。5】西晋。266-316年,洛阳。6】东晋、16国。317-420年,建康。7】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420-589年,建康。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439-581年。8】隋朝。581-618年,隋文帝-隋炀帝,长安。9】唐朝。618-907年,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长安。10】五代十国。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11】北宋。960-1127年,赵匡胤-宋神宗-宋徽宗,东京。12】南宋。1127-1276年,临安。13】元。1271-1368年,忽必烈,大都。2.汉武帝改革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封国制造成的分裂倾向。建立中朝,解决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的问题。实行察举制、征辟制,以道德标准选拔人才。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以门第为标准按九个等级选拔人才,造成地方和私人集团,助长分裂。4.隋朝创新制度。总结魏晋南北朝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尚书省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执行,分工合作、互相监督。创立科举制,按照文化水平标准选拔人才,打破贵族垄断仕途、加强中央集权。5.节度使。唐朝设置,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造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6.宋朝制度创新。收兵权、练禁军;文官任知州、通盘监督;转运使收财政;解决了藩镇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后三者分宰相政权、兵权、财权;解决了政权更替频繁。17.元朝制度。中央的中书省替代三省实行一省制,是最高行政机关,宰相有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权力很大。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行省有行政、经济、军事大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8.地图阅读:在《元朝行省图》中找出中书省直辖地方、10个行省、宣政院辖地、汗国。在地图册找到西汉长安、西域都护、单于庭,唐朝长安、节度使,北宋东京、辽、西夏、大理。9.岳麓版、人民版。汉景帝时有七国之乱,平定后废除诸侯王政治权利。汉武帝设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官。唐朝州县之上设置道,宋朝设置路。宋朝设置谏院,监督皇帝的决策;禁军分为三衙。互相牵制。元朝设宣政院管全国宗教,直辖西藏和青海、四川部分地区。10.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要点。背景,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社会矛盾尖锐。内容,实行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设立三长制,迁都洛阳,汉化措施。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鲜卑族的封建化、经济发展。11.选修四唐太宗一课要点。玄武门之变夺取太子位置;贞观之治,实践民本思想,选贤任能,听谏,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文德治国,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晚年奢侈、求仙。12.选修一王安石改革一课要点。背景,宋初改革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社会矛盾尖锐,辽、西夏威胁北宋安全,庆历新政改革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内容,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评价,地主阶级改革,一定程度改变积贫积弱,因大地主大官僚阻挠而失败。【知识链接】联系必修二、三。13.完成汉-元经济和文化知识表格(附带复习必修二三)时代经济文化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代田法;一年一熟;漕渠、白渠、龙首渠;高炉炼铁、炒钢;长安东西织室;丝绸之路;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