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生活,作文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名家思悟有人请著名作家刘绍棠谈创作的体会,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要在熟悉的土壤上种自己的庄稼。这“熟悉的土壤”就是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种自己的的庄稼”,就是在足下的土地上播种自己的思想感情,收获凸显自我生命特征的文字之美。记得一位诗人说过:哪一位名人的人生底版上,不涂满了家乡水土的本色?哪一位名人的气质血液里,不洋溢着家乡水土的神韵?哪一位名人的情感魂灵中,不激荡着家乡水土的风骨?因此,任何著名作家的创作都是植根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否则,就不会有唐诗中的边塞诗和田园诗,就不会有现代文学史上的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老舍的小说写的是古都北京,张爱玲最好的作品离不开十里洋场的上海,沈从文钟情的是风光旖旎的湘西,而鲁迅笔下的人物大多生活在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同学们作文的“根”在哪里?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作文的“根”在生活,在对生活的定点扫描和注目凝视,而写作技巧只是“末”。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舍本逐末。作文论道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的一切毛病都可以在生活土壤的贫乏和根基的肤浅中找到病根,诸如内容陈旧,题材雷同,思想单薄幼稚,情感缺乏甚至歪曲,用大话、套话、空话、假话、废话凑足字数等等,概括起来也就是“真实性”尤其是“多样性”的匮乏。【病文举例】习惯之后今天一大早,老爸开车载着我们一家四口回老家。窗外的高楼大厦渐渐变成俨然的屋舍,高速公路渐渐变成泥泞的小径,机动车变为了自行车……刚从车上下来,就被眼前之景所吸引,一口古老的井,一个长满青苔的池塘,还有满眼的棉花树。对这一切感到新奇的我,喊了声外公外婆后,便跑到院子里“参观”了,也不管老爸老妈和外公外婆谈论着什么。“哇!”我大叫一声,原来在厕所旁边还有一个猪圈,发出一股难闻的味道,我都不忍靠近。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之后,便回到爸妈身边,想要跟他们说从车上拿点东西吃的。无意中听到,外婆说:“我们已经住习惯了,无所谓了。人老了,住哪儿都一样,何必这么麻烦。再说,你们还有两个小孩,怎么忙得过来?”原来爸妈是想要将外婆外公接到城里啊!到了傍晚,蚊虫越来越多,我越发地受不了,不停地用手打自己,以防受到他们的袭击。我跟妈妈抱怨说:“我们什么时候回去啦,这里好热哦,又有好多蚊子!”妈妈便说:“你习惯住在城里,就不习惯这里啊,真应该让你在这多住几天。”我鼓着嘴,暗暗生气。妈妈边安慰道:“你早晨还挺喜欢这儿的,怎么现在又变卦了呢?”的确,习惯真是害死我了,习惯之后,让我无法适应这里的生活。第二天一大早,在我和妹妹的吵闹下,爸妈决定早点儿出发,临走前,也不忘问外婆外公,说:“你们要是想去那边玩玩儿,随时打电话给我们啊,我们走了!”“没事,没事,我们过的好得很,你们不用担心,你们忙你们的,我们要去一定打电话给你们。”看着外婆外公微笑的脸庞,我不禁思考着,他们真的不喜欢城里的生活吗?他们每天早晨五点多钟起来,从井里打水烧,再去喂喂在臭烘烘的猪圈里的猪,然后去棉花地里采棉花,放在稻场上,用耙子打,接着,还要去田里,打着赤脚踩在稀稀烂烂的泥里插秧……日复一日的生活,他们不累吗?也许他们对城市生活的不喜欢,就像我习惯城市生活之后,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不理解一样,是一种不习惯吧!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也许习惯之后真的很难养成另一种习惯来代替他。窗外温馨的小屋变成了耸入云霄的大楼,一条条幽径变成直板板的水泥路,可爱的马自达也变成了一辆辆会吹虚的汽车……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分析讨论】这是一篇考场作文,如果满分60分的话,这篇文章充其量也就36—40分。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不是一篇取材于自己生活中的作文吗?不是真实性很强的一篇作文吗?为什么得分如此之低?是的,这篇文章的取材本来还是很有个性的,文章也比较富有生活的气息。但这篇文章有着明显的毛病,主要是中心不够明确,感情倾向模糊。比如住在大都市中的自己回乡下看望外公外婆,叙写这个故事到底想表达什么?想抒发什么情感?本文似乎并不清楚。如果要表现外公外婆习惯了农村恬淡闲适的生活而故土难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