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揭阳第三中学高二语文《李白诗四首》教案粤教版课题李白诗四首课型鉴赏课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2、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3、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742)奉诏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璘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乾元二年(759)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希望有朝一日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不世之功而后退隐江湖。他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传统,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比喻,使所描述的形象具有震撼人的感染力。李白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在悠远浩渺的时间和空间里,往来驰骋,毫无拘束,李白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气势磅礴、激情昂扬、形象奇特和非凡的气质和意境,因而被世人推崇为“诗仙”。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描绘了“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据说贺知章读李白的《蜀道难》后称赞说:“真谪仙人也!”意思是说李白是被贬下界的神仙。所以李白有“诗仙”之美称。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二)课文简析梦游天姥吟留别1.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李白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天宝三载(744),李白因“忤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只好南下漫游,继续寻求进身之机。他曾与高适、杜甫等东游梁宋、齐鲁,后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此诗应为诗人南游前留别东鲁诸公所作。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之人听到过仙人天姥之歌唱而得名。其与天台山相对,二山峰峦峭拔,令人仰望如在天表之上,苍茫一片如入仙境。李白初出川时就想游历越东,其《秋下荆门》有句“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人剡中”。2.基本解读诗歌解题: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歌行体。这首诗为留别友人所作,通过写梦中游仙境界,表达诗人不满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