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3课时)教案鲁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归纳熟记掌握文言文常见文言知识点。2、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教学重点:文章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一、情境导入检查背诵二、自主练习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两个B、晋军函陵军:驻军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D、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3、找出通假字①无能为也已②共其乏困③秦伯说,与郑人盟④失其所与答案:“已”通“矣”;“共”通“供”;“说”通“悦”;“知”通“智”,不知教学体会首先结合课下注释看课文,将字音和词义写到原文中。并找到疑问点。然后做回顾预习,独立完成!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相关知识点,课堂上仔细理解,力争掌握。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B、越国以鄙远C、既东封郑D、郑既知亡矣7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一项是()A、邻之厚,君之薄也B、行李之往来C、君之所知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B.越国以鄙(偏僻)远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首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好语言,可查阅相关资料。将相关知识整理在整理本上。注意字字落实仔细阅读相关知识,并记忆。可当做写作素材。9、“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以为得之矣10、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君知其难也A、共其乏困B、又欲肆其西封C、吾其还也D、失其所与11、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12、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附:烛之武、邹忌、触龙的游说艺术二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触龙,老朽矣,“蹩脚”的赵国重臣,却长于口才。世间皆知老妇人因唠叨而著名,不料触龙爷爷竟也大发唠叨,迂回包抄,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国籍不同,时机不同,事件不同,游说对象不同,游说方法不同,然而游说结果相同。何故?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的切身利益着想,是游说时应遵循的原则之一。烛之武先讲明秦和晋围郑(即使是攻下郑国),秦国无大裨益;进而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且欲壑难填。一方面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一方面顿感危险将至矣。可见,烛之武头头是道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这叫曲线救国。邹忌可谓酒色财气俱全,竟还拥有聪明脑瓜支配下的厉害嘴巴,叫人刮目相看。他从妻、妾、客人的阿谀之词“小题大作”——以君子之心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