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略文章的诗情画意。2、领会作者独特的情怀,感受作者的人格美。教学重难点感受作者美好情怀教学方法话题探讨法、诵读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新课课间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只曲子叫什么名字?(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这只曲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只曲子跌宕起伏!高亢处,如排山倒海;低回时,似微风拂面,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双飞的悲壮,这就是音乐的美所产生的震撼效果!音乐文学本相通,一篇美文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审美享受,能否让我们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课件打出题目)。二、作者介绍李乐薇:江苏省南京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三、朗读欣赏播放《我的空中楼阁》flash朗读影片。四、整体感知课文1.同学们,你喜欢住怎样的房屋?豪华的、简单的?怎样的环境你最喜欢?明确: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描绘,语言富有幽默感!2.台湾作家李乐薇住的房子怎么样?明确:(不怎么样,仅仅是一间山间小屋而已!小屋处于山中,条件不理想,交通不方便,没有豪华客厅,也没有双卫双厕,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一间陋室!)3.李乐薇喜欢她的山中小屋吗?明确:(当然喜欢!)4.面对自己的最爱,李乐薇描写了山间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呢?明确:按先后顺序,依次写了:小屋、山、树、花园、园中小路、山中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课件板书)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5.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观察角度、立足点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一、立足于小屋之外。二、立足于小屋。6.当她立足于“小屋之外”时,观察角度是怎样变化的?明确:由远及近再到远,也就是由“山下——山上——山下”,就好比一个摄影师,随着剧情的变化,一会儿用一个长镜头,一会儿用一个短镜头,一会儿再来个面部特写!7.站在“山下”时,作者是怎样描绘小屋的?请学生朗读。明确:——“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大雁,是单调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小屋点缀了山)(课件打出)8.站在“山上”时,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小屋的呢?学生朗读。明确:——“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树点缀了小屋)(课件打出)远处的小屋在大树的掩映下,更显得“轻灵而自由”。(课件打出)。讨论:作者作者笔下的“山——小屋——树”可以说达到了“完美自然、和谐统一”,作者这样刻意地描写它们的“和谐统一”,目的何在?明确: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小屋是人文景观,作者反复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另一方面表达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随着行文地展开,作者还带我们领略了那“精致的花园、园中小路”、“山中五彩的云霞”、“美丽的山中晨昏”、“崎岖的山路”、“迷人的小屋夜景”,如一副副画流过我们的眼前,可以说,这些景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情感的烙印”,都是为了表现作者主观情感而服务的。9.在文章后半部分中,作者笔下的山路、山坡好不好走?(不好走,不便于行车)但作者把“山坡”称之为什么?(幸福的阶梯),把“山路”称之为“空中走廊”!那很平常的山中夜景都变成了“迷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