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经三首教案(2)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氓》的情节。2.《氓》的艺术表达手法。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4.探究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原因。[教学步骤]一、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二、抽查《氓》的背诵情况。三、指一名学生复述上节课概括的《氓》的内容提要。四、整体把握课文。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板书:恋爱(一、二章)婚变(三、四、五章)决绝(六章)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明确:回忆和对比。3.提问:诗歌采用了哪些表达手法?明确:叙事、抒情、议论。(解说:让学生把握情节的典型性,由此方有触类旁通的依据,深入生活的细致之处,把握诗歌的内容)五、重、难点解决过程1.学习“恋爱”部分(1)指名学生背诵这一部分。(2)教师提问:在第一章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3)运用课件展示这三个场景,要求学生依据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三个画面。(解说:此项训练意在开拓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提问:在“约期相别”这一场景中,两人的性情已现端倪,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想象一下他们的婚姻生活。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婉、体贴。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5)提问: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明确:“乘彼垝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复关”大约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6)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7)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①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②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明确:①(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②不是。从她的回忆来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8)要求学生集体背诵一、二节。2.学习“婚变”部分(1)小组背诵这一部分。(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明确:议论、抒情。(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可让学生讨论、明确:《回延安》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比,即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5)提问: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起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解说:通过联系旧知识,结合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