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一、检查练习1.注音:噩耗è羽翼yì屠戮lù浸渍zì菲薄2.释词:喋血屠戮长歌当哭赁屋寥落桀骜不驯深味欣然殒身不恤洋溢诧异广有羽翼【附答案:血流出来的样子;杀;拉长;当作;租借;稀疏;顺从;体会;高兴;顾虑;充满而流出;惊讶;鸟的翅膀,这里指帮凶。】二、分析第一部分讨论:1、开头时间交代意图何在?用“中华民国”纪元,引女师大全名并标出“国立”,不仅表明态度郑重,而且包含了强烈的讽刺之意和愤慨之情——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政局不仅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演出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的丑剧。当局不但照旧像历代统治者一样地杀人,而且杀到了“堂堂”大学的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头上,甚至公开把“执政府”门前变成了屠场。可见,段祺瑞执政府已经凶残到何等地步。“中华民国”早已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民国政府”,那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民国的敌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一个状语,就准确地交待了悼念的来由和背景,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为全文作了很好的铺垫。2、开追悼会时,为什么鲁迅先生“独在礼堂外徘徊”?(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悲愤的思想感情。)“徘徊”一词,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作者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真切。3、“正告”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字典里的意思是“严正地告诉”,规劝,语气比较庄重,一般用在事前。文中应是“郑重地告诉”。(注意和“警告、忠告”的区别);引出本文写作原因和目的。4、“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死者的愿望由来已久。5、“无话可说”的原因是什么?(从几方面说明原因)一是反动政府的暴行“使我艰于呼吸视听”不能有言语;一是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使我难以痛定,不能长歌当哭。这样写既揭露了的敌人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痛。6、为什么敢于直面与正视就是真的猛士,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用心爱心专心“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论睁了眼看》)。可见正视是首要的条件,真的猛士必须敢于面对黑暗的现实,只有如此,才会激起变革社会的斗志,才会为推翻黑暗的现实而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如果没有面对的勇气,他在敌人面前,轻则消极遁世,重则变节投降。哀痛者——忧国忧民;幸福者——奋然前行,英勇斗争,并以此为幸福。和庸人相比,他们多了一份哀痛,却也因此成了真正的幸福者。7、三个“必要”各指什么?①针对烈士刘和珍;②针对魑魅魍魉的世间;③针对忘却的救主。三、分析第二部分这是文章的纪念主体部分。见姓名→见本人→听讲义→永别。(思路)讨论第三节第1段:“在四十余……中国的青年”问:作者先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接着又否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这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我们已经知道,对同一事物或问题,考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和结论。那么,作者在这里前后两次选出的判断、角度相同吗?这里前后两次判断并不矛盾,肯定是从“师生关系”角度讲,否定是从“革命精神”角度讲,而“苟活到现在的我”是作者的自谦之词,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由衷的敬意和深沉的自责。1、句子主干:[待到……时候],我(主语)才见(谓语)……泣下(宾语)。充分说明其责任感。2、第四节抒写了鲁迅先生听到噩耗时的惊愕与义愤。在这部分里,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虚词,如居然、但、竟、然而、也、况且、更等。为了体会虚词在语境中的作用。采取朗读法。朗读原文;删掉虚词朗读。体会情感作用与文章一气呵成、回肠荡气的力量美。“才……便……”说明时间之短,其哀莫可名状。3、第四节第1段:“中国人”是指哪些人?结合介绍这一时期鲁迅的思想倾向,再引导学生联系第七节第1段中的“中国人”进行分析,“中国人”是泛指,既包括反对派和走狗文人,也包括一般国民。第5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