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石灰石的利用说课稿1、教材分析1.1教材地位本课为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巧夺天工的溶洞、漂亮的珊瑚、圆润的珍珠、各种各样的贝壳等等。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盐的性质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与本课有关的人文素材很多,如于谦的《石灰吟》、火烧圆明园、虎门销烟、建筑艺术、《天工开物》烧石灰图等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和化学史教育,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一章很好的德育教材。1.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石灰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石灰石、大理石是重要的矿藏资源;掌握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理解检验物质的依据和方法;培育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培育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和民族自尊感、自豪感。1.3教学重难点重点:石灰石的化学性质;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难点:“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的建立。2、学法分析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石灰石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学生对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等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纳课外实践、实验探究、沟通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学会如何收集、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3、教法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老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进展。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纳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加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舞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沟通,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教学程序4.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上课伊始,展示带有音乐背景的诗《石灰吟》。提问:“于谦借石灰表达了自己忠于国家的高尚情操。其实这首诗中还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诗情画意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探究化学神秘的,也将学生引入了愉快的学习氛围中。4.2成果展示,感受“存在”我充分利用图片和实物的展示,介绍石灰石的用途、存在。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样品(贝壳、石灰石、大理石、蛋壳、水垢、珍珠等),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知道了这些物质内在的联系,体会到了“化学就在身边”的道理。4.3实验探究,获得新知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纳实验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几个实验,使学生获得新知,提高技能,增强兴趣。探究一:碳酸盐的检验方法设问:“自然界中有许多岩石不含碳酸钙,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我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进行分析,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假如学生设计的方案合理简便,就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在这里,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碳酸钙的检验方法。接着通过几种碳酸盐(碳酸钙、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铵)化学式的比较,将知识引向深化,得出检验碳酸盐这一更大的知识点,由小到大,由偏到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究二: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1)石灰石转化为生石灰在展示视频《火烧圆明园》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