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两小儿辩日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2.能一段一段地复述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二、基础知识:辩辨驳辩证辩护故:原因,缘故。去:离。三、教材分析:1.教材特点: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教学重点:了解文章内容,准确断句,流畅朗读。3.教学难点: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4.教学突破点:借助注释及前文积累理解词句。教法设计:第一课时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并且学习这个生字。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2.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三、读通课文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下来。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和读错的语句。3.学生齐读。四、精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1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第二课时一、指导学法,精读课文: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纪昌学射》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二、研读课文,自学理解:1.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2.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现在我们就来表演《新两小儿辩日》。3.四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创造性表演。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教师可参与表演。5.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五、作业:2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资料索引与精华: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园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