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2.培养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将相和”的故事讲出来。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两张;历史资料一份。学生:搜集有关廉颇、蔺相如的其他故事。教材简析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他们的这些精神和品质,缘于他们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课文中的“将”和“相”这两个人物形象,都是血肉丰满、熠熠生辉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这两个故事,通过对蔺相如一系列行动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巧妙地要回和氏璧”“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派人连夜把璧送回赵国”主要表现了他的机智;说要和璧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和以同归于尽的气概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主要表现了他的勇敢和不畏强暴。当然,他的机智和勇敢有时又是交织在一起的,如他要回璧后“立即往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也表现了他的机智。“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在赞颂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的同时,着力刻画了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高大形象。本课重点是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解读与提示*第1、2段交代时间、故事的起因。*第4段:“自告奋勇”既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又看出蔺相如很有自信心,更看出了他的爱国精神(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争取)。*第6、7段可以让学生说说从“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并结合插图体会,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9~12段可以让学生说说从“渑池会”这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这句话说明“渑池会”的取胜依靠的不仅是蔺相如的勇敢和机智,而且还有廉颇的军队对秦王的威慑作用,是廉颇和蔺相如共同努力的结果才使渑池会取得胜利。*第14段:让学生从此段知道将相不和的原因。表面上是蔺相如的官位一升再升,居于廉颇之上,实际上是廉颇对蔺相如的认识不全面。蔺相如虽不能持枪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更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都是用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可以说,蔺相如也是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第15段:蔺相如不与廉颇计较个人私怨,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第16段:本段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廉颇负荆请罪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观察图画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家请罪,他们分别会怎么说,怎么做呢?1你知道将相和的原因吗?将相和好的原因表面看起来是蔺相如的宽宏大度和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和共同的认识:将相和,赵国安;将相不和,赵国危。*本课属阅读课文,必须注重学生的读,如:对全文的熟读,质疑时的默读思考,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同时对重点句段的反复练读能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客栈:设备简陋的旅馆,有的兼供客商堆货并代办转运。瑟:古代弦乐器,像琴。现在用的瑟有两种,一种有25根弦,另一种有16根弦。教学设计参考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