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50道选择题达标强化测试及答案1、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下列材料能够说明唐朝盛世局面出现原因的是()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②忆昔开元全胜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③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④政由已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2.被郭沫若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皇帝是()A、唐高宗B、唐玄宗C、唐太宗D、武则天3.在武则天墓前有一个无字碑,意为功过由后人评说,下列对其评价最恰当的是()A.统治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史称“贞观之治”B.打击政敌,任用酷吏,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C.重用人才,重视农业生产,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D.统治期间,国力强盛,进入全盛时期4.“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的这首《忆昔》诗描绘的是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的繁华景象?()A.唐太宗B.武则天C.唐高宗D.唐玄宗5.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对史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玄宗B.“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D.“革去弊讹”指玄宗废武则天时酷刑苛法6.唐玄宗统治的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A.开皇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贞观遗风7.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不包括()A.最高统治者比较开明B.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C.统治阶级放弃了剥削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8.下列关于开元盛世的叙述,错误的是()A.出现于唐玄宗统治前期B.这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C.唐玄宗重用姚崇等人D.出现于唐玄宗统治后期9.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D.重视人民群众的总用10.成语“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三元及第”所反映的制度是()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11.“16世纪到19世纪,传教士向西方广泛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肯定地认为,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曾效仿中国的科举制度。”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度()A.引发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B.直接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C.对西方文明进程产生一定影响D.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自由12.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之句,“唐宗”是指()A.李世民B.李渊C.李白D.李隆基13.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A.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B.设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C,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D.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14.《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则材料反映出他的治国策略是()A.加强边疆管理B.扩充国学规模C.注重虚心纳谏D.重视体恤民情1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下列有关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弘扬了“贞观之治”②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③爱惜人才,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④创立殿试制度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6.据统计,武则天时期,宰相之中科举出身者比例约占30%;唐玄宗时期这一比例约为50%;安史之乱后,比例约为60%。这说明()①武则天时期开始实行科举选官制度②唐朝统治者比较重视科举制③武则天以后,科举出身的宰相逐渐增多④唐朝科举制逐步走向衰落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17.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B.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C.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D.人口大幅度增长18.比较隋文帝和唐太宗,其相似之处有()①都是开国皇帝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③提倡节俭④都比较有作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9.下列关于武则天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②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③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④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