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八年级语文2024年新编教案解析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及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看PPT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学生分享沟通——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予了自己的社会理想。2、字词正音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shèyǎn阡陌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诣太守yì3、朗读感知范读课文,清楚、流畅。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4、了解文章文章是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明确: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第一节:发现桃花源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桃花林里的自然景色如何?景物描写有何作用?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明确: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奇妙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明确:有山有水,人杰地灵。或,心情舒服、愉快、满意。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第二节:进入桃花源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2、这里的人生活的好吗?何以见得?3、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第三节:访问桃花源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明确: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热情、好客,民风淳朴2、桃花源人来到这个地方的原因?3、讨论: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何“皆叹惋”?明确:A.陶渊明所处时代。B.作者寄予的美好理想社会。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明确:怕世人找到,破坏他们安宁的生活。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第四、五节: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1、渔人离开桃花源怎么做的?2、他为何没有答应桃源里人的要求?明确: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3、结果如何?作者为何这样写?明确: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奇妙色彩。四、研读课文,深化探讨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日应当怎么评价?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比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阔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五、课堂小结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桃花源的漂亮与奇妙。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作品。3、写一写或者画一画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教学重点: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教学创意: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