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题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6题,5分/题)二、判断题(10题,1分/题)三、填空题(20分,1分/空)四、简答题(2题,10分/题)五、综述题(1题,20分/题)考试模拟题:一、名词解释(5分/题)1.残积物:风化作用使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破碎,并形成覆盖在基岩面上的一层松散堆积物。土壤:由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残积物富含有机质成为土壤。风化壳:是指由残积物构成的分布在陆地表面的不连续薄壳。2.泥流:是斜坡上的厚层风化产物被水浸润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顺斜坡向下流动的现象。泥石流:是一种特殊的洪流,是含大量碎屑物质、密度高、黏度大、饱水的高速运动的重力流。3.冲积物:河流沉积物称为冲冲积物。洪积物:是洪流在冲沟中或冲沟口沉积形成的堆积物。4.边滩:在河流单向环流的作用下,砂砾在河床的凸岸发生堆积,并逐渐扩大形成边滩。心滩:是形成于河床中被河道包围的砂质或砂砾堆积体,在枯水期出露水面,在洪水期可被淹没。5.河漫滩:是分布在谷底河床两侧能被洪水淹没的河成台地。洪积扇:是洪流堆积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区。而在潮湿地区是不太发育的,因此具有一定的气候指示意义。6.牛轭湖:离堆山7.丹霞:是指厚层近水平的红色砂岩、砾岩、砂质泥岩,沿着垂直节理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奇峰异石的总称。雅丹地貌:是泥漠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的。8.峰丛:是分布在岩溶地貌区的山体部分,由一系列高低起伏的山峰连接而成,峰与峰之间常形成“U”形的马鞍地形,其基部相连,有时三个山峰相连形似笔架。峰林:是成群的山体基部可分离的石灰岩山峰,与峰丛的最大区别是山峰的基部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而成分离状态。9.落水洞:是地表岩溶地貌到地下岩溶地貌的一种过渡类型,是地表水流入地下不规则、近于直立或倾斜的通道。竖井:是两壁陡直直达溶洞或暗河的落水洞。可由落水洞进一步溶蚀、崩塌扩大而来,也可由溶洞的顶板崩塌形成。10.羊背石:是冰蚀谷底部或大陆冰川的冰床上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地形,由一系列(有时单个)长条形的石质小丘构成,形态与伏在地面的羊背相似,故此得名。鼓丘:分布在终磧堤的内侧,一般是由含粘土较高的底磧堆积形成的椭圆形或流线岗丘。有些鼓丘的中心部位保存有基岩。11.冻融作用:是冻土区一种比较特殊的作用,也是冻土地貌形成最主要的动力。冰融作用是指在气温周期性(有年内和年际)变化的影响下,土层中的水反复冻结和融化,造成土层的膨胀、开裂、变形、扰动、流动等复杂变化,形成一系列的冻土地貌和次生结构的过程。12.新月形沙丘:是由盾形沙丘改造而来的,其平面形态为新月形。黄土梁:为现代河谷切割形成的平行长条平顶岭岗,可由黄土塬进一步侵蚀切割而来,也可以晚期的黄土(马兰黄土)覆盖在古黄土梁状高地上形成。13、冻土:是指在气候寒冷的地区,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黄土:是一种灰黄色、棕黄色的,甚至棕红色,由风力搬运堆积未经次生扰动的,无层理,主要由粉砂和粘土组成的富含碳酸盐并具大孔隙的土状堆积物。14.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间冰期:是第四季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15.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文化期:是指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16.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现代构造运动: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二、判断题1.片流和洪流是常年性流水。(✘)2.崩积物无分选,成分简单。(✔)3.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岩性、地形、构造和水。(✔)4.泥石流的发生是由于水的作用。(✘)5.地质构造对地貌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形成背斜的地方一定出现山地,出现向斜的地方肯定形成谷地。(✘)6.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7.旁蚀(侧向侵蚀)是对谷底的侵蚀,结果是谷坡后退,谷底拓宽。(✔)8.河流的搬运方式和风的搬运方式都有推移、跃移和悬移。(✔)9.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10.山间河流的冲积物没有二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