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本原则研究摘要: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收尾之作,“双创”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引起了国家各个层面的激荡,这是经济、文化、技术、以及发展思维的一次革命性转变,此次转变基于几个核心的原则,本文将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四项基本思路即基本原则,从政策制定的时代背景出发,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对今后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具体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创新;创业;经济转型;四项基本原则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0-000-02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关村时指出,要最大限度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1]同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2],当中明确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在笔者看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内涵丰富,解读众多,但终究离不开两个字“众”“创”。“众”――《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意见》中多次提到该举是“公平正义”之大举,以及为完善体制机制,构建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的重要性,从目的来说就是围绕“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纵向发展,解决9亿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真正做到惠民利民,藏富于民[2]。从人类发展历程来看,每一次的技术革新几乎都是群众创造的,因此我们应该摒弃“选运动员”试地发展方式,依靠群众的力量。从解决途径来说就是依靠群众,发展群众,通过13亿多人口的创造力,高效地创造就业机会与社会财富,。“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增长动力在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在加剧,要素成本越来越高,必须走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升级之路[3]。从传统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向创新为驱动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发展模式的转身,并非顶层设计的主导,而是时代的华丽馈赠。顺应时代潮流就是要用创新的思维方式为社会带来新技术、新产品、甚至新的经营模式,创造跟多的就业岗位,使社会经济主体多元化的同时为社会主体带来更多的市场,促进良性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建立,驱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4]。二、国外模式和国内现状(一)国外创新创业模式每个国家人民都有不同的国民性格和思维模式,这和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因素息息相关。发达国家的国家创新思维是根深蒂固的。就美国来说,它是由一批以英国清教徒为主的移民到这块新大陆来冒险创业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因此美国文化倡导立足于现实,蔑视权威和教条,崇尚实干与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发达国家中已经发展地相当成熟。美国于1986年颁布了“联邦技术转移法”,鼓励国家实验室和工业界合作建立科研联合体,促进科技技术转移。日本在1985年6月15日制定了“日本工业技术院设置法”,通过设立工业技术研究院,促进成果转化。这些老牌发达国家的政府在大力提倡创新的同时,通过政策的制定进行合理引导,使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有效的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为国家创新驱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的动力。(二)我国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形势1.思维模式转变,创新初现苗头不同于西方国家,受农耕文化与儒家思想的浸染,中国一直是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大国,在此条件下,中国人的性格侧重于服从、尊敬、学习而对创新的重视不高。国的教育模式还停留在灌输试、记忆试阶段上,由此培育出的社会主力军缺乏创新能力。而现代经济社会对创新技术、模式的渴望不断冲击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