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宰相拒鱼,求人不如求己”审题指导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公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博士,因才学优异而任鲁国宰相。他很喜欢吃鱼。国内不断有人给公仪休送鱼,公仪休不受,他的学生劝说道:“老师爱吃鱼,却又不受鱼,这是为什么?”公仪休答道:“正是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要这鱼。如果接受了这鱼,那么,就会因受贿而被罢免宰相之职,到那时,我虽然还爱吃鱼,却再也不能满足这一嗜好了。现在不接受这鱼,就不至于被罢免宰相职务,就能永远地、经常地吃到鱼了。”他还说:“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依赖别人相助,还不如自己帮助自己。”翻开厚重的历史长卷,总有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会触发我们的联想和思考。对上述公仪休的故事,你有怎样的认识与评价?请写一篇发言稿,参与班级组织的“感先贤智慧,促德行修养”专题讨论会。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这是一道故事类启发的材料作文。身居宰相之位,控制自己的欲望,禁得起诱惑就是明智之举。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认清你的熊掌,禁得起鱼的诱惑。这不是一般人能能做到的。古人云:“快于意者行于云。”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放纵自己的欲望,则如同浮云一样没有定向,难以成事。欲望是一把双刃剑,控制得好能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努力拼搏;控制得不好,则容易引火烧身。古往今来,那些缺乏德行修养的人,当手中权力与贪欲混在一起的时候,人性的致命弱点便暴露无遗。贪欲是人生悲剧的开始,祸根由此埋下,苦果也只能自己吞食。“宰相拒鱼”的典故所蕴含的道理简单而深刻,至今仍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公仪休作为位高权重的官员,以清廉自守的高尚情操,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这则历史典故告诫我们惟有防微杜渐、慎微慎初、坚守清廉才能“其鱼长存”,无论何时都不能为利益所诱惑,而成为“规小得而大失者”。【优秀范文】1清风廉洁学会自助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清风廉洁,学会自助”。纵观中华历史,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人物。既有勇于进谏的魏征、善于纳谏的唐太宗李世民,又有专权朝政、以致士气低落的蔡京、秦桧。他们每个人都对历史有着或好或坏的影响,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从他们的事迹中汲取优秀部分,抛弃糟粕部分。学习先贤智慧,促个人、社会、及至国家修养。回顾历史,唐朝可以算得上是鼎盛时期。文学上涌现了如李白、杜甫等一大批知名的文人,政治上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稳定繁荣的局面,经济上则提升了生产力,促进政府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如此盛世局面,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有着开放态度的盛唐,君主廉洁,进而带动臣民廉洁;君主积极纳谏,进而良臣进谏颇多。如果没有李世民的开明,如果李世民不听取这“逆耳”的谏言,唐朝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正如公仪休所说:“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依赖别人相助,还不如自己帮助自己。”只有拥有了自省、自助的能力,才能帮助自己,帮助他人,甚至“帮助”国家。也正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有“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的优秀思想,才促进了唐王朝的进一步繁荣。摒弃先人糟粕,从中汲取教训,积累经验。回顾历史,也不乏有着黑暗的统治时期。当下热播的电影《满江红》,既描述了家国情怀,也体现了人们对于忠直之士的迫害。秦桧作为宋朝“赫赫有名”的贪官,他的一系列政策只是为了损民利己,所以被后人所厌恶,所耻笑。在别人留芳百世时,他自主“选择”了遗臭万年。我们对此应有反省,不可自私自利,要以国家大局为重。我们遨游于历史长河中,体会着这历史的厚重。公仪休喜鱼却不收鱼,体现了他的廉洁之作风,他有自助意识,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不依靠他人,注重自身,提升自身修养,锻炼自身能力,所想之物自会来。正如一句古话“花香蝶自来”。感先贤智慧,品百味人生,促德行修养。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摒弃不良行为,抛弃不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