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4×5')地震测线:观测点(接收点)以线性方式排列成线。一个震源用一条测线接收,称二维地震观测;用多条测线接收称为三维观测。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的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地震波速度称为均方根速度,这种近似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射线的偏折。时距曲线:表示某一波阻抗差界面反射波传播时间与炮检距关系的曲线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在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处,观测到来自该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称为倾角时差NMO校正:当界面水平时,将有炮检距的反射波旅行时,校正到零炮检距反射旅行时的过程,称为正常时差或动校正。DMO校正:又称倾角时差校正,由于在反射界面倾斜的情况下,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上接受到同一反射界面的时间不一样,存在倾角时差,对其进行的校正称为DMO校正。叠加速度:对一组共中心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来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并进行动校正;当某个速度能把同相轴较成水平直线时,则这个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叠加速度。射线平面:由入射线、反射线和过反射点界面法线所组成的平面称为射线平面。地震绕射波: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传播时,当遇到岩性突变点,如断层的断棱,地层尖灭点,不整合面上起伏点等,这些点会成为新震源,而产生一种新的球面波,这种波称为绕射波。地震干扰波:在地震勘探中模糊干扰反射波的其他波,分为无规则干扰波(随机噪声、地面威震等)和规则干扰波(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多次波等)地震横波:地震波中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地震分辨率:分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指在纵向上能分辨岩层的最小厚度;横向分辨率指在横向上确定地质体位置和边界的精确程度。RVSP叠加:逆垂直叠加剖面,由于常规的VSP必须在不同深度进行记录,放置检波器和防水电缆等既费时又昂贵,给实用化带来很多困难。RVSP把震源放在井下,通过设置地面检波器并改善耦合条件,降低噪声,只要有适当井下震源,就可以取得足够分辨率记录资料。正常时差: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差。地震水平时间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得出某一时刻t各道的信息。地震连续介质:在界面两侧介质的速度是不相等的,有突变,但界面上部的覆盖层的波速不是常数,而是连续变化的。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的野外工作方法多次波记录: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绕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反射定律:反射线位于入射面和界面法线组成的法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地震采样间隔: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储存,需要采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均匀介质: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时间域和频率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时间域的表现形式,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频率域上的表现形式。天然地震: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力、火山活动、塌陷等引起的地震。人工地震:人们通过炸药爆炸、敲击振动引起地动产生地震波。地震波:由震源激发的机械振动在地下岩层中向四周传播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机械波,习称地震波。弹性:介质在外力作用下,出去外力,能恢复原状的性质。塑性:介质在外力作用下,出去外力,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弹性波: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波。波振面:振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点组成的面。波线(或射线):在适当的时候,认为波及其能量沿着某一条“路线”传播,这条路线称为射线。正常时差:地震波的旅行时和自激自收时间的差别主要是由炮检距x引起的,这种由炮检距引起的时差定义为正常时差。动校正:在水平截面的情况下,从地震记录中减去正常时差,记得到X/2处的自激自收时间t0,这一过程称为正常时差的校正,或者动校正。动校正与界面倾角无关地震测线的概念:根据地震勘探的程度、目的和要求,在地面确定下来的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可分为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