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卷考生须知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本试卷共10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40小题(共60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2小题(共40分)。3.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4.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还有众多墓葬。其中少数大型墓里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包括礼乐重器和玉器,许多中型墓中也有较丰富的随葬品,大量小型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据此可以推断当时①私有制已经产生②阶级分化明显③具备国家初始形态④君主专制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这一学派主张“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该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3.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A.秦统一的背景C.秦统一的过程B.秦统一的方式D.秦统一的意义4.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5.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政治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经济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尊崇儒术军事反击匈奴袭扰①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②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③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④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6.唐朝时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A.政治制度的创新B.经济的迅速发展C.中外文化的交流D.文学艺术的繁荣7.北宋初年统治者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的地位。这些措施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A.无为而治B.戒奢从简C.崇文抑武D.严刑峻法8.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能为这一观点提供证据的是①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③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④门第观念日趋淡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在地方管理上,元朝进行了制度创新,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南、北面官制C.猛安谋克制D.行省制10.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蔡伦改进造纸术②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③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A.①③②④B.②①④③C.③②④①D.④③①②11.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下列对“郑和下西洋”认识正确的有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③抵御了西方的殖民侵略②推动了中外交往④传播了中华文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根据下表内容分析,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思想家主张黄宗羲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王夫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A.提倡个性自由C.批判君主专制B.倡导“兼爱”“非攻”D.主张“工商皆本”13.下列“笔记卡片”的内容出自近代某不平等条约。据此可知,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4.如果把“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这一单元主题应是A.侵略与危机B.抗争与探索C.立宪与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