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本单元紧扣父母之爱这一专题,共编排4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单元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一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终于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他13名小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颂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教学目标:本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原则。依据新课程理念,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的身上汲取的力量。教学重难点:根据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及本课人文特点,我将本节课教学重点确立为:1.理解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教学难点确立为: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高效课堂的实施及我校近年来“二人帮带、四人合作、团队竞争”这种特色教学模式的深入,使得我班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这一学情以及本课的特点,我采用了先自读自悟、批画标注;再组内交流、品词析句、角色体验、想象补白,最后全班交流的教学策略。并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激情情引入、明确目标、精读细品、升华主题。第一环节:激情引入。上课伊始,教师声情并茂的引入:有人说,父爱是一把大伞,总会在有雨的天里撑着,有人说,父爱是一盏明灯,走会在你迷失的时候亮着。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近地震中的这对父与子,去感受博大的父爱所创造的生命奇迹!【设计意图:以此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文情境。】第二环节:明确目标。白板出示学习目标,教师明确: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的身上汲取的力量;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设计意图: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知识主干,长期坚持提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目标的明确,既能使学生学有方向,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环节:精读细品。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为突出这一理念,我将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为话题交流的形式。首先确立主话题:说说了不起的父与子,并将这一主话题分成两个组子话题:说说父亲的了不起,说说儿子的了不起。【设计意图:便于学生把握课文整体内容,有助于学生养成有序思维的习惯。】这里,我先指名朗读全文,并设疑: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课前的通篇读,既是对学生字词掌握情况的一种检测,又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读课文,指向性明确,会集中学生听的注意力。】学生读课文后明确问题: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并随之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话题:说说父亲的了不起。接着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组内合作交流,互助点拨。学生自学时教师出示一个自学提示,提示内容侧重学习方法指导,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醒学生自学时可参照自学小提示。自学时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在阅读方面提出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本环节的第三个任务是:全班交流,展示成果。各小组在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