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0年夏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地理试题整理:杨环宇一.选择题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以“揽星九天”作为图形标识(下图),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1.对图形标识中有关行星的解读恰当的是A.公转周期相同B.公转轨道是椭圆C.公转方向各不相同D.太阳系有九大行星【解析】太阳系有8大行星;8大行星的公转周期不相同,公转轨道是接近正圆的椭圆;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答案B2.图形标识中,最内侧和最外侧轨道上的行星分别是A.金星、天王星B.地球、木星C.火星、土星D.水星、海王星【解析】太阳系的8大行星按照距高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因此,图形标识中,最内侧和最外侧轨道上的行星分别是水星、海王星。答案D下表为地质年代表的一部分。3.据地质年代表推断,恐龙出现在A.前寒武纪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解析】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出现在中生代。答案C4.表中所示地质年代A.是主要的成煤期B.蕨类植物极度兴盛C.三叶虫空前繁盛D.喜马拉雅山脉形成【解析】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属于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是主要的成煤期;蕨类植物极度兴盛在晚古生代;三叶虫空前繁盛在早古生代。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在新时代。答案A甲、乙、丙、丁为四地景观图。5.四地景观中属于河流地貌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由图可知,甲为风蚀城堡,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乙为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丙为河流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丁为海岸地貌,是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答案C6.甲地景观可能位于我国A.福建省B.山东省C.甘肃省D.山西省【解析】甲为风蚀城堡,是在干旱环境中形成的,可能位于我国甘肃省。答案C青海省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7.西宁“一日须携四季装”的主要原因是A.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B.白天太阳辐射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强C.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强D.白天太阳辐射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弱【解析】青海省西宁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晚上,大气辐射弱。昼夜温差大,所以“一日须携四季装”。答案A8.出现“山下百花山上雪”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随海拔升高A.空气密度增大B.气压降低C.太阳辐射增强D.气温降低【解析】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青藏高原海拔高,山上的海拔更高,气温更低,所以有“山下百花山上雪”这种现象。答案D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9.下列水体中,水全部更新一次所需时间最短的是A.黄河B.太湖C.巢湖D.大渡河【解析】河流的水量相对于湖泊一般要小,河流全部更新一次所需时间比湖泊要短。大渡河比黄河流速快,更新需要的时间较短。答案D10.下列水循环环节中,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的是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降水的重力作用会侵蚀地表,地表径流对地表也有侵蚀作用,因此,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的是降水和地表径流。答案D下图为某地植被景观图。11.图中所示植被类型为A.温带草原B.热带草原C.常绿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解析】由图可知,图中植被为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猴面包树,植被类型为热带草原。答案B12.图中树干粗大,主要是适应了当地A.四季分明环境B.干湿季交替环境C.终年炎热干燥环境D.全年温和多雨环境【解析】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猴面包树树干粗大,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干湿季交替的环境。答案B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图示意某地自然土壤剖面,甲、乙、丙、丁表示不同土层。13.营养物质最丰富的是A.甲层B.乙层C.丙层D.丁层【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营养物质最丰富的是腐殖质层。答案A14.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的是A.甲层B.乙层C.丙层D.丁层【解析】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的是母质层。答案D城镇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