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在每小题后边的括号中划“√”号或“×”号)1.河水的流速与流量及河道的宽度与深度,在其下游均明显的增大。(X)2.天然堤靠河床的内侧沉积物质较细,向外逐渐变粗。(X)3.“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是由平水期与洪水期交替变化所造成的。(X)4.水系在平面图上的几何形态,可以作为判断流域内地质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5.河流入海处的沉积物皆是河流搬运来的机械碎屑物。(×)6.金沙江河谷近1Ma以来加深了1200多米,说明在此1Ma内该地段地壳下降了1200多米。(×)7.金沙江河谷近1Ma以来加深了1200多米,说明在此1Ma内该地段地壳上升了1200多米。(×)8.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河流的下蚀作用随之而加强。(√)9.蛇曲的存在,标志着河谷已不再加宽。(√)10.陆地上的谷地均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造成的。(×)11.在北半球,由南向北流的河流较易侵蚀河流的右岸。(√)12.粘土的孔隙度(20—90%)比砾石层的孔隙度(25-45%)大,所以粘土的透水性比砾石层好。(×)13.下水的渗透流速随深度的加大而变小。(√)14.岩土中的孔隙直径愈大,其中所含的结合水就愈多。(√)15.地表起伏愈大的地方,其分水岭处潜水面就愈接近地表。(×)16.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常常可以互相补给。(√)17.地下水中CO2的浓度与局部的围压成正比,与温度成反比。(√)18.一般说,火成岩和变质岩只含裂隙水而不含孔隙水。(√)19当钻孔打穿层间含水层上复的不透水层后,如该处层间含水层的承压水头高于该处地面标高时,则可获得自流水。(√)20.一个地区地下水的多少只决定于该地区降雨量的多少。(×)21.某地夏季最高气温达+38℃,冬季最低气温达-30℃,如该地有一泉,其水温为+10℃。因此,该泉在夏季可称“冷泉”,在冬季可称“温泉”。(×)22.由于地下水水位的急剧升降变化,因而形成了多层溶洞。(×)23.溶沟、溶芽、石林是岩溶发育过程中形成于同一阶段的地貌景观。(×)24.海水中溶解物质大部分是来自陆地上地表水溶解作用的产物。(×)25.陆地上地表水的分布要比地下水广泛。(×)26.一般民用井水中的水位可以代表该地区的潜水水位。(√)27.孔隙度大的岩土,其孔隙也大。(×)28.地下水循环较通畅的部位,常常可形成低矿化水。(√)29.地下水是位于地表下进行潜蚀作用的,所以地下水潜蚀不会改变地表面貌的。(×)30.只要有可溶性岩石存在的地区就会产生喀斯特作用。(×)31.潜水面的分布状态,在空间上是随地形起伏而起伏,在时间上是随其变化而变化的。(√)32.石笋只能形成在潜水面以下的溶洞内。(×)33.饱水带与包气带的界面就是饱水带的自由表面。(√)34.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除了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外,风化作用和地面流水的侵蚀作用也起了重要的作用。(√)35.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气温很低,常常终年积雪形成冰川;而赤道和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根本不可能形成冰川。(×)36.雪线位置最高的地区在赤道。(×)37.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是由海水长期冻结而成的。(×)38.雪线以上地区都能形成冰川。(×)39.高纬度地区雪线高度比低纬度地区高。(×)40.雪线通过所有的活动冰川。(√)41.冰斗的位置可以作为识别雪线位置的依据之一。(√)42.一般说来,山的东坡与北坡比山的西坡和南坡雪线位置低。(×)43.冰川流速小,所以其剥蚀和搬运能力都很小。(×)44.冰川冰与沉积岩类同,也具有明显的层理。(√)45.冰前的进或退主要取决于冰川的流速。(×)46.某地冰溜面上钉字型擦痕的尖端指向南东,由此可判断古冰川流向为北西。(√)47.冰碛物沉积的主要原因是冰川流动速度减小的结果。(×)48.世界上哪里气侯最冷,哪里就有冰川形成。(×)49.海平面不仅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也是冰川的最终侵蚀基准面。(×)50.冰川冰中也具有明显的层理。(√)51.冰床基岩突起处迎冰溜面挖掘作用强烈,背冰溜面磨蚀作用强烈。(×)52.羊背石是冰蚀作用的产物,鼓丘是冰川沉积作用的产物。(√)53.凡具有擦痕的砾石,都是冰川砾石。(×)54.南极洲冰盖和格陵兰冰盖部分位于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