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地毯厂改造项目可行性分析**县人民政府二OO五年五月编制目录一、**卡垫的历史渊源……………………………………………1(一)产品的发展历程……………………………………………1(二)产品特征……………………………………………………2(三)产品发展前景………………………………………………4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5(一)**地毯厂的历史变革及地毯厂的组建…………………5(二)**地毯厂的经济运行情况………………………………6(三)**地毯厂的机构设置……………………………………6(四)我县地毯生产的现状与分析………………………………7(五)在我县大力发展地毯产业的有利条件……………………8(六)发展藏毯产业的指导方针和原则…………………………9(七)该项目的实施对产业的影响………………………………10三、改造方案…………………………………………………………10(一)硬件设施改造………………………………………………10(二)软件方面的改造……………………………………………12四、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13五、效益分析…………………………………………………………141、经济效益………………………………………………………142、社会效益………………………………………………………16六、后期体制建设……………………………………………………16附表1:**县地毯厂改造项目建设内容及概算表(近期)附表2:**县地毯厂改造项目建设规划和投资计划表(长期)**县地毯厂改造项目可行性分析一、**卡垫的历史渊源**县位于**自治区南部,**地区东部、年楚河上游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使得我县民族手工业发达、商贸兴隆、人才荟萃。**是著名的卡垫之乡,这里生产的卡垫早就闻名于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区的广大人民吸收包括汉地中原地区在内的各地的先进技艺,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改进,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时代感的**卡垫,它集中了**地区人民的智慧和才能,现已成为世界工艺美术宝藏中的奇葩,是**独树一帜的民族手工业产品,也是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产品的发展历程**卡垫(面积大于18平方米的为地毯)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吐蕃赞普的后代杂布三兄弟同志年楚河流域时(公元十一世纪),在年楚河中游地区(现在白朗县汪丹一带)就有生产一种名叫“汪丹仲丝”的手工业产品。当时,汪丹仲丝作为年楚河中游地区三种独特的手工业产品之一,在集市上与其他地区进行产品交换或交易。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年楚河中游地区一直都是**仲丝生产的中心。到萨迦王朝时期,仲丝得到了较大发展,并开始形成了较完整的图案(简单的几何纹样)。这时期,**城区人民充分利用岗巴嘎西的岗仲和白朗汪丹仲丝的生产技术,通过融会贯通和不断改进创新,逐步将传统仲丝向现代仲丝过渡,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仲丝。十七世纪中期,即五世达赖时期(1642-1682),**仲丝生产已发展到完全成熟阶段,**也成为了**仲丝生产的中心。到十三世达赖时期,**的仲丝生产已发展到了全盛阶段,**城区半数以上的居民都从事于仲丝生产,其生产技艺在**首屈一指。同时,**城区还开办了仲丝作坊,成立了卡垫生产行会组织,仲丝生产开始向有组织、有管理的集体生产方式转变。十四世达赖时期,**贵族嘎雪巴·曲杰尼玛对发展仲丝尤为热心,他对改进仲丝图案也倍感兴趣,在他的倡导、组织下,通过对内地近代丝绸刺绣的研究,吸收了刺绣被面和刺绣衣料的大花大叶,以及整枝花的形式,并结合仲丝生产的工艺特点,创造了五种类似内地“彩绣花”的新图案样式,使**仲丝生产的绣花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后,**仲丝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此时,使用上千年的仲丝名称逐渐被卡垫所取代,并沿袭至今。1954年,为进一步扩大**卡垫生产规模和范围,中共**分工委向**从事卡垫生产的家庭发放了十多万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使过去编制卡垫的外流户返回**,重整家业。民主改革后,**卡垫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但壮大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