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地质灾害与防治(电视专题片解说词)2009年5月16日21时20分左右。兰州市城关区九州石峡口发生特大型山体滑坡灾害,两个单元30多套楼房顷刻间被摧毁,灾情震惊兰州,引起社会关注。『滑坡镜头、晃动、土石倾泻而下、楼房瞬间倒塌场景』;『动员场面:警车/消防车/救护车闪烁的顶灯和不断的鸣笛声,救援人员紧急整队、出动,跑步前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本次滑坡灾害,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批示:“全力抢救被埋人员,认真救治伤员,妥善安置疏散人员,加强地质状况监测,严防次生事故发生。”(字幕显示、播音)『报纸新闻标题』省、市、区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抢险救援处置工作。『冯副省长、张市长现场指挥镜头』虽然预警及时,救援得力,164户515人被紧急疏散撤离,避免伤亡135人,但还是造成7人遇难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万元。『紧张的抢险救援镜头,搜救场面,背景音乐(伤悲)』地质灾害一时又成为兰州人沉痛的话题,全市上下为之焦急、忧虑。『全国各大报纸、媒体关于兰州滑坡情况的报道资料』频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兰州市城市建设的瓶颈。『群众艰难出行镜头,担心议论的场面,市政府开会研究场面』这首先源于脆弱的地质环境。兰州市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较多,地质构造极为复杂;表面黄土结构疏1松,侵蚀强烈,南北两山陡峭高峻,沟谷纵横;加之降雨集中、局地性暴雨多,使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我市每年都有地质灾害发生,近十年以来,仅市区南北两山就发生大小地质灾害上百起,造成了50多人伤亡和上亿元财产损失。2001年,城关区伏龙坪连续发生5次滑坡,造成9人死亡;2002年,我市和平发生大型山体滑坡,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长途光缆线被压中断长达6小时;2003年10月,享堂峡发生大规模崩塌灾害,造成6人死伤;2005年9月17日,城关区东李家湾山体滑坡当场压埋1人;2007年九州大道滑坡,造成4万人交通受阻,什川滑坡造成5人死亡;2008年九州恒达小区滑坡,造成1人死亡,2009年石峡口滑坡,造成7人死亡。『灾害照片,录像资料』据统计,建国以来,兰州市因地质灾害已造成670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76亿元。而且频度不断增加,损失明显增大,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罕见。『全国各大报纸、媒体关于兰州滑坡情况的报道资料』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全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1.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846.28亿元,全市人口也由1972年的100多万人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万,市区人口已高达220多万人。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设用地资源日益紧缺,人多地少的矛盾进一步突出,目前市区平均容积率达1.42,平均建筑密度达0.37,城市综合用地平均土地价格每平方米达1404元。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地由市区河谷平原向南北两山的九州、庙滩子、徐家湾、伏龙坪、华林坪等坪台沟壑地带的地质灾害易发、高发区延伸扩展,使得这些地区的险情状况逐年加重,全市受威胁的人口和财产数额逐年增大。『展示市区南北两山、李家湾、徐家湾、伏龙坪、华林坪、雷坛河河谷、大砂沟沟2道、深沟沟道等地等人口密集现象的图片』。据最新调查,兰州市境内已有863处地质灾害隐患区,其中在主城区和人口稠密区的巨型和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就有39处、大型114处,受地质灾害威胁达66.7万人,大量人口密集区的住宅、市政设施、学校、铁路、公路、水库、通讯线路、水利、电力设施、厂矿企业、名胜古迹等约2600多亿元正遭受着严重威胁。(字幕显示,图件、录像资料)(市区南北两山受威胁的居民区、市政设施、铁路、公路、公园等图片)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原因,我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力不足,多年来历史欠账多,遗留问题多。像火车站南侧的皋兰山大滑坡群,直接威胁到11.2万人和75亿元财产,已进行了可研和勘查设计,需要治理经费达数亿元,但因地方防治经费匮乏,目前仅投入了400万实施了一期工程施工,类似这样的特大型、大型治理工程在兰州市区就有十多处。近些年来,地质灾害活动频繁,规模加大,常有泥石流冲毁堤坝或溢堤而出,滑坡、崩塌压埋、冲毁房屋、工厂、市政设施和人员。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