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二十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测试卷(测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题号一二总分得分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1.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A.数量不改变B.比例不改变C.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平衡D.数量暂时平衡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物的共同家园。下列不正确的是()A.“低碳生活,保护地球”描述的是生物能够影响环境B.生物圈中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C.生物圈中的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参与物质循环D.为了创造辉煌的现代文明,我们可以无限制地获取自然资源3.“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句谚语形象地说明了森林对环境具有的作用是()A.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B.过滤尘土和净化空气C.降低噪音和调节气候D.制造氧气和净化空气4.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下列关于“人与自然”的态度,正确的是()A.人类应该去征服自然B.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C.人类应该去改造自然D.人类应该对自然听之任之5.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A.水圈B.岩石圈C.生态系统D.大气圈6.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一块农田B.一座城市C.一条河流D.一群正在吃草的羊7.随着二氧化碳的增多,全球变暖,威胁到地球生物的生存。以下措施可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是()A.植树造林B.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量C.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D.以上都可以8.云南洱海湿地的生物种类丰富多样,天然湿地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有效蓄水、吸污、净化水质B.能调节区域小气候C.是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D.是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9.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主要是因为150米以下的水域缺少()A.氧气B.阳光C.营养物质D.生存空间10.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新一代的“绿色使者”,为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下列做法不符合良好的环境道德观的是()A.用纸袋代替塑料袋B.用电子贺卡代替纸质贺卡C.用普通木筷代替一次性木筷D.为了方便让电脑一直处于开机状态11.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农药和化肥最多的国家,作物中残留的农药最终进入人们的餐桌。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已造成50%以上的河流、湖泊严重污染,白鳍豚、江豚等物种濒临灭绝;人的镉中毒、癌症村屡有报导。这些事例不能说明的是()A.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的积累,最终将危害人类的健康B.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C.白鳍豚、江豚濒临灭绝是它们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太差造成的D.生物和环境能互相影响12.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俗称满江红)适于在阴暗的环境中生存,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鸭粪肥田促进水稻生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稻田中全部的有害昆虫属于一个种群B.红萍、水稻等植物属于生产者C.有害昆虫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稻田中所有的红萍和鸭子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0分)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生态农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也不断地发展,人们改变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燃料,然后再用沼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变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根据上图和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桑与蚕之间的生物关系是关系。(2)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主要是。(3)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是。(4)该生态系统中,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的同时提高了的利用率。14.(10分)某校兴趣小组为农民设计了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种植养殖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成分单一,自我调节能力(填“较强”或“较弱”)。(2)牛呼吸作用产生的可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光合作用的效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可扩散进入牛棚。(3)稻草除了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