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试题(Ⅱ)第1页(共8页)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地理试题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T镇是我国最大的葫芦种植、加工基地,葫芦种植加工历史已有2000多年。T镇的葫芦雕刻工艺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产品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喜爱(图1)。大学生安迪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对家乡T镇的葫芦产业进行调研,发现早期葫芦种植主要集中在T镇,近几年逐渐向周边乡镇扩散,葫芦产业由传统加工产业向新型创意产业转化。据此完成1~3题。1.雕刻葫芦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主要因其A.文化内涵丰富C.价格低廉2.葫芦种植逐渐向周边乡镇扩散,有利于周边乡镇A.生态环境保护C.产业结构优化D.城镇化水平提高3.影响T镇葫芦产业向新型创意产业转化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条件B.原材料C.研发投入D.劳动力数量胡杨是亚洲中部荒漠区分布最广的乔木树种之一。我国绿洲胡杨林分布面积居世界第一,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等地的绿洲中。某研究团队对1960—2015年南疆和柴达木绿洲胡杨林进行了对比研究,绘制了两地胡杨生长季起止日年际变化图(图2)。据此完成图1雕刻葫芦地理试题(Ⅱ)第2页(共8页)4~5题。4.1960—2015年两地胡杨年生长期变化趋势是A.南疆的延长,柴达木的缩短B.均延长C.南疆的缩短,柴达木的延长D.均缩短5.影响两地胡杨多年平均生长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B.经度C.土壤D.海拔新疆和田市吉亚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为了比较不同防护林种的防风效果,该乡气象站研究人员在本乡流沙区和不同防护林带内布设了4个气象观测站,获取了距地面不同高度的风速数据(图3)。另有研究表明,防护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越低,防风效果越好。据此完成6~7题。6.防风效果最好的植物是A.骆驼刺B.杨树C.沙拐枣D.红柳7.为增强防护林的防风效果,宜采取的措施是图21960—2015年南疆和柴达木绿洲胡杨生长季起止日年际变化图3吉亚乡防护林实验区气象站点布设及观测数据沙丘骆驼刺杨树株高:2.6m沙拐枣株高:1.92m红柳株高:1.33m1.672.051.671.460.480.371.350.0850.0371.540.440.1031#2#3#4#3m处风速(m/s)1m处风速(m/s)0.5m处风速(m/s)气象站观测数据地理试题(Ⅱ)第3页(共8页)A.增加林带间距B.栽种高大杨树C.乔灌草相结合D.种植草本植物青藏高原面积达250万km2,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0—6000m,在夏季是个巨大的热源,具有一定的增温效应,高原内部的气温要高于边缘地区、临近低地或盆地上空相同海拔上的气温,这种增温效应对高原及其周围的地理生态格局有深远的影响。某研究团队沿着大致相同的纬度,从高原东部边缘到高原内部选取了四个样点(图4),收集了7月份的气温、林线、垂直带谱等相关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的增温效应及其影响。据此完成8~9题。8.在海拔5200m的高度上,7月大气温度最高的是A.甲B.乙C.丙D.丁9.受青藏高原增温效应的影响,从高原东部边缘到高原内部①山地草甸带分布高度上升②雪线降低③垂直带基带上限降低④林线上升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主要取决于其蒸散量、降水量以及黄河来水量的动态平衡。蒸散量是指植被蒸腾、水面蒸发以及土壤蒸发的水量。2002—2005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处于缺水状态,为保持湿地水量平衡,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需增加黄河来水进行补充(生态补水)。图5是2002—2005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各月降水量与蒸散量。据此完成10~11题。10.黄河三角洲湿地最需要生态补水的年份是图4调查样点的相关地理信息图52002—2005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各月降水量与蒸散量地理试题(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