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八、、饱和蒸汽压:蒸汽压指的是在液体(或者固体)的表面存在着该物质的蒸汽,这些蒸汽对液体表面产生的压强就是该液体的蒸汽压。比如,水的表面就有水蒸汽压,当水的蒸汽压达到水面上的气体总压的时候,水就沸腾。我们通常看到水烧开,就是在100摄氏度时水的蒸汽压等于一个大气压。蒸汽压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温度越高,蒸汽压越大。当然还和液体种类有关在一定的温度下,与同种物质的液态(或固态)处于平衡状态的蒸汽所产生的压强叫饱和蒸汽压,它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如:放在杯子里的水,会因不断蒸发变得愈来愈少。如果把纯水放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并抽走上方的空气。当水不断蒸发时,水面上方汽相的压力,即水的蒸汽所具有的压力就不断增加。但是,当温度一定时,汽相压力最终将稳定在一个固定的数值上,这时的汽相压力称为水在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力。当汽相压力的数值达到饱和蒸汽压力的数值时,液相的水分子仍然不断地气化,汽相的水分子也不断地冷凝成液体,只是由于水的气化速度等于水蒸汽的冷凝速度,液体量才没有减少,气体量也没有增加,液体和气体达到平衡状态。所以,液态纯物质蒸汽所具有的压力为其饱和蒸汽压力时,汽液两相即达到了相平衡。饱和蒸汽压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它的大小取决于物质的本性和温度。饱和蒸汽压越大,表示该物质越容易挥发。饱和水气压:定量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气有一定的限度,当空气中的水气量达到此一限度,我们就说此空气已经达到饱和,而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气量就称为饱和水气量。通常我们会以水气压来代表水气含量的多寡。空气的饱和水气压会随着气温而改变;一般来说,气温愈高时,空气的饱和水气压愈大,反之,空气温度愈低则愈容易达到饱和。温度t/C绝对压强水蒸汽的密度p/kPap/kg・m-3焓H/kJ.kg-i汽化热r/kJ.kg-i空气中水气所产生的压力,称为水气压,有时也把水气压叫做绝对湿度。水气压取决于空气中的水气含量,当空气中水气含量增多时,水气压就相应增大。水气压的单位用百帕(hPa)表示。空气中水气含量与温度有密切关系,当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气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水气含量达到了这个限度,空气便呈饱和状态,这时的空气称饱和空气。饱和空气中的水气压称为饱和水气压(E),也叫最大水气压。在温度条件发生改变时,饱和水气压也随之改变。在封闭体系中,液体很快和它的蒸汽达到平衡。这时的蒸汽的压力称为液体的饱和蒸汽压。一般是饱和蒸气压,与条件有关:我们常在有关书籍和报刊中看到:蒸汽、汽轮机、汽化……这些词中的“汽”有水旁;而气球、氧气、空气这些词中的“气”没有水旁。这是为什么,要说明这个问题,还须从物质的临界温度谈起。要使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可以用加大压强和降低温度的方法。但这种方法能否使所有的气体液化呢,早在19世纪中叶,包括法拉第在内的许多科学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二氧化碳、氯化氢等气体相继在他们的实验室里变成液体。但是氧气、氮气、氢气等一直不能被液化。于是,人们不得不把这些“顽固派”称为“永久气体”。1869年,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有趣而且有很高科学价值的现象:要想加压使二氧化碳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等于或低于31.1°C;高于31.1°C时,压强无论怎样加大,也不能使它液化。实验表明,氯化氢、氨气等气体也有自己的“特殊温度”,只不过氯化氢是51.5C,氨气是132C罢了。这时,科学家明白了所谓“永久气体”氧气、氮气等也有自己的“特殊温度”,只有将它们的温度降低到这个“特殊温度”,加大压强时才能使它们液化。但是这些气体的“特殊温度”很低,当时还达不到这样低的温度,所以无法使它们液化。随着低温技术的不断提高,“顽固派”也一个个被液化了。1908年,氦气最后也被化了。每种物质的“特殊温度”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温度。通常把在临界温度以上的气态物质写作“气”,对“气”压缩时,它不可能被液化;而把临界温度以下的气态物质写作“汽”,对“汽”加压有可能被液化。同一物质的“气”和“汽”在分子组成上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气和汽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出于习惯,人们常把室温下处于液态的物质如水、酒精、汽油等的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