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能量的转换》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能量的转换》。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神奇的能量”。本单元由《什么是能量》《各种各样的能量》《能量的转换》《电磁铁》四课组成。在总体认识能量的基础上,具体体验机械能、热能、电能、声能、光能、化学能、电磁能等各种各样的能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并认识到这些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电磁铁就是电能转换成磁能的一种装置。第3课主要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本课通过观察、实验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础。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通过动手做动能与势能、热能、电能、化学能的转换实验,认识到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活动二,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体验能量可以连续转换。活动三,针对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能量可以多次连续转换,能量的转换在生活中很常见。二、说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2)知道能量可以多次转换。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体验,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另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3.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乐于把科学探究中获得的知识、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2.难点:针对具体情景,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另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与能量相关的知识,比如能量概念,这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但能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又普遍存在,看不见它,所以小学生难以从直观、形象化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和认识。本节课是从能量的转换角度来探究,对学生来讲有点难度,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结合相关的视频辅助学生理解。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经过多年的科学学科教学训练,六年级的小学生心智相对成熟,有很强的求知欲,会学着像科学家一一样思考,有较强的分析、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五、说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六、说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和视频。分组材料:牛顿摆、扣子、细绳;瓶子、硬币、水杯、水:直径1厘米的有机玻璃管、漆包线、发光二极管、条形磁铁;小苏打、白醋、瓶塞、锥形瓶、火柴、酒精灯、废火柴收集器、湿抹布。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能量的转换师谈话导入:在上节课里我们讲到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有着不同的作用,请同学们看图(烤箱烤面包),你知道烤箱工作时需要什么能量吗?电进入到它们的身体里后,变成了什么?生小组内交流问题。师生共同做搓手游戏,让学生边做游戏边思考,然后描述自己的感觉。而后师生共同探明搓手的时候手慢慢有点热,是由于动能转换成了热能了。最后教师导入新课:能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能量的转换)。设计意图:教学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再通过搓手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二)实验探究,体验能量的转换1.体验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换(1)师出示牛顿摆,介绍构成。先让学生猜猜牛顿摆怎么玩,会出现怎样的情况?然后再试一试。接下来学生交流在玩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师演示并介绍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换。(2)生玩飞旋扣子。交流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并引导提问:什么能转换成什么能。(3)师生小结、拓展:通过两个实验,我们体验到了动能与势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原来小玩具里也包含着科学道理呢!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换的?设计意图: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