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PA与尿激酶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疗效比较摘要】目的比较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rt-pA组30例,给予0.6mg/kg(最大50mg)rt-PA静脉溶栓治疗,10%静推2min,其余90%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60min;尿激酶组30例,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于5%葡萄糖100ml中30min内静脉滴注,两组均皮下注射肝素,其余治疗也相同。结果溶栓后3周rt-PA组和UK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3%和46.6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值<0.05)。结论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梗死的疗效优于尿激酶。【关键词】rt-PA尿激酶超早期脑梗死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急性脑血管病,溶栓治疗是挽救濒死脑组织的有效办法①。大型临床循证医学证明,超早期溶栓能减少脑梗塞的范围,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为了解静脉小剂量rt-PA与UK(尿激酶)的溶栓效果及其并发症,笔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分成rt-PA组与UK组。rt-PA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8.2岁。UK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6.8岁。病例筛选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规定的脑血栓形成和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②;2)发病<6h;3)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证实,排除脑出血;4)近期无手术、出血史;5)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的出凝血障碍,无严重全身合并症,未用过抗凝剂、血小板抑制剂,并除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及心房纤颤者。两组间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rt-PA组:给予0.6mg/kg(最大50mg)rt-PA静脉溶栓治疗,10%静推2min,其余90%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60min。UK组: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于5%葡萄糖100ml中30min内静脉滴注,两组均皮下注射肝素及给予钙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脑保护剂、血小板抑制剂、抗凝剂及20%甘露醇等常规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1.3疗效判定标准:神经功能缺损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疗效评定参照脑卒中病人临床疗效评分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序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根据以上评分标准,于入院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时进行评分,按(基本痊愈数+显著进步数)/总例数计算显效率,然后进行x2检验,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疗效比较见表1。2.2出血情况见表2表2两组病人副作用比较两组中3例发生脑出血的患者经停用rt-PA和尿激酶以及肝素、肠溶性阿司匹林的药物后出血停止。UK组中1例上消化道出血者经输血及相关处理后出血停止,其余未做治疗。两组副作用比较,可能时因为样本数量少的缘故,P值>0.05,无明显差异。3讨论随着对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及缺血半暗带的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急性脑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并不意味着缺血区神经元细胞的不可逆死亡,在梗死的中心坏死区和正常脑组织之间存在着缺血半暗带,此为可逆性损害,该区脑细胞具备短暂的生存能力,但其存在的时间和范围均不稳定。如若能及时而有效地恢复该区血液供应,半暗带区脑细胞功能可随之改善,反之半暗带的脑组织就会坏死,导致中心坏死区扩大③~⑤。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的关键是及时恢复梗死区血供,挽救缺血半暗带,减轻灌注损伤⑥。大量研究证明,恢复梗死区血供的有效方法是溶解阻塞动脉的血栓,目前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发病6h内为缺血治疗时间窗。已知的溶栓药物包括rt-PA、链激酶(SK)、尿激酶(UK)等,而SK、UK属于非选择性溶栓药物,耗竭全身纤维蛋白原,造成全身抗凝溶栓状态,易引起出血。rt-PA是通过DNA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rt-PA。能选择性地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在局部有效地将纤维蛋白酶原转变成为纤维蛋白酶,从而使血栓溶解。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以下优点:(1)溶栓效果好,其再通率高;(2)无过敏反应;(3)生物半衰期短,对血凝块有高度选择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