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的气囊结构及疾病的治疗肉鸡体内有9个气囊,这些气囊由支气管的分支出肺后形成,大部分与骨骼的内腔相通,使骨骼成为含气骨。因为气囊实际上是肺脏的延伸部分,所以,临床上凡是引起肺脏炎症的疾病,都可以引起气囊炎。同时,"上呼吸道---肺脏---气囊---骨骼"相互连通的结构特点,使肉鸡机体形成了一个半开放的系统,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很容易通过上呼吸道、肺脏、气囊进入骨骼,形成全身性感染,在这一连续的感染过程中,气囊炎就成为常见的中间过渡阶段。另外,肉鸡没有膈肌,胸腔、腹腔通过气囊间接隔开,消化道发生疾病后,很容易造成气囊感染。这些特点,是造成肉鸡气囊炎多发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情况下,气囊炎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仅仅是某些全身性感染的症状。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气囊炎:病鸡精神沉郁,呼吸困难,有啰音,咳嗽。剖检可见气囊混浊,有大量混浊的渗出液,重者气囊壁增厚,有大小不等的干酪样凝块。除大肠杆菌外,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菌、传染性鼻炎病毒、支原体(败血支原体、滑膜支原体、毒支原体)、曲霉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肉鸡后,都可以引起气囊炎。单是支原体就有28种,且不同支原体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相同。可以说,引起气囊炎的病原十分复杂,临床治疗若没有明确的目标,判断不准病原,选不准有效药物,很难奏效。1.进口渗透成分,12小时内达到最高浓度,外加纳米级靶向诱导技术,双管齐下,直达气囊病灶,快速控制死亡。2.支原体大肠杆菌病毒等引起的气囊炎,无需区分,简化判断过程。3.腹膜炎引发的高死亡,一天控制死亡。育雏期内雏鸡常见易发病及其防治一、温度过高或过低。由于雏鸡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对温度的调节机能较弱,还难以适应外界温度和湿度的急剧变化。温度过高或受热时,雏鸡呼吸频速,张口呼吸,呈现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足肢不完全或完全麻痹,躯干和颈部肌肉痉挛。死后剖检可见脑膜充血和点状出血,大脑充血和水肿。温度过低雏鸡受冷时,拥挤成堆,羽毛松乱,发抖,神态抑郁,有时出现痉挛,呼吸频率减慢。急性病程通常几小时即死亡。死后剖检可见皮下、肌肉、脑膜和脑组织贫血;肝脏、肠系膜、腺胃、肺等郁血。在雏鸡出壳时育雏温度应保持在30℃—32℃左右。温度要稳定,夜间应比白天提高温度1℃—2℃。室温应随雏鸡日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通常下降的速度大致是每周降低1℃—2℃。但须视雏鸡体格强弱而定,在雏鸡比较弱时,室温的下降可稍延缓几天。雏鸡生长至8周龄后,育雏室内温度要保持在18℃—20℃左右。二、鸡白痢病。雏鸡患病后,精神萎顿,厌食,翼下垂,腹泻,排出白色稀粪,泄殖腔附近的绒毛为排泄物所粘着。剖检后可见卵黄吸收缓慢,心肌、肺、肠和肌胃有坏死灶或结节,肝有小出血点和灶性坏死。此病多发生于2—3周龄的雏鸡。能从肝、肺、心等内脏器官的结节易分离出病原菌。本病的防治方法是:在病雏的饲料中可添加0.01—0.02%的痢特灵,连续喂7天,必要时可继续喂给。拌料时要充分混合均匀,以防发生中毒;土霉素的用量为每只雏鸡每天喂0.02—0.03%克;氯霉素的用量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0.02—0.05%,连喂3—4天。三、副伤寒病。此病常发生于2周龄以内的雏鸡,该病表现突发病,下痢,泄殖腔周围为粪便所粘污,发生浆液—脓性结膜炎,眼半闭或全闭,间有呼吸困难。剖检后,主要病变是肝脏肿大,边缘钝圆,包膜上附有纤维素性薄膜,肝实质带有细小的灰黄色坏死灶;小肠粘膜水肿,局部充血,常伴有点状出血。从肝及其它内脏器官可分离出各种沙门氏菌。该病防治方法:雏鸡患病后,可内服氯霉素或金霉素、土霉素。氯霉素每次10—15毫克/只;土霉素每次5—15毫克/只剂量,每天2—3次,连喂5—6天为一个疗程。还可用呋喃唑酮,以含药量为0.04%的干粉料喂服,连用7天。四、曲霉菌病。患病后,病雏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加,张口呼吸,呼吸时发出嘎嘎声,晚上尤为响亮。剖检可见肺部和气囊有粟粒大至绿豆大的黄白色小结节,有时肉眼可见到灰黄色或黄绿色甚至黑色的霉菌菌丝体,特别是气管、气囊和肺组织的病灶最为明显。除肺和气囊外,胸膜、腹腔、肠系膜等也可见到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