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名句1、孔子曰(yuē):学而时习之,不亦(yì)说乎?注解:曰——说;时——时常;习——温习;亦——也;说——高兴;乎——吗。【译文】孔子说:学过的知识,再常常地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注释】ls的译文是小时候语文课本上的字面翻译,感觉孔老先生怎么净说实话、大白话。但是近日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感觉他的翻译更有新意、更有深度:“习”译“习”,是古语,繁体字为上面一个羽翼的“羽”下面一个“白”,表示鸟要长用羽才能飞。现一般译为,“学习而经常实践并养成习惯,不是很愉快吗?”实际上,这句话是说“把学到得东西加以应用,岂不令人愉悦么?”是学以致用的意思。“时”的含义是“时而”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找一找“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就在同一章,三个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而那个时的解释是时节,时机!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也解释成时机!由此,它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回顾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时,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接得如此之近。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不那么平常了。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是人生观。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随时随地有思想,随时随地有见习,随时随地有体验,随时随地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并不容易,慢慢的有了一些进步,便会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2、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孔子说:好朋友从远方来看我,不也高兴吗?【注释】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中解释为:做学问,就要准备一生寂寞,孔子当年也是非常寂寞的,到处给他吃冷猪头。承前所说,做学问是要忍受寂寞、凄凉之苦的,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远”字不一定是空间的远,也可能是时间的远。3、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解:愠——怒,怨恨。【译文】①.人家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译文】②.人家不聪明不明智,与这样的人相处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注释】《论语别裁》解释为: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4、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译文】孔子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5、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解:则——就;罔——蒙蔽,迷惑不解;殆——危险,陷入困境。【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6、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译文】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